市民想进大学图书馆借阅遭遇重重门槛
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有点难
几乎每所大学最骄傲的都是它动辄百万册藏书的图书馆,能感受、分享高校的图书海洋,是不少市民的心愿。虽然早在2012年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时,就有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消息,但是近日记者走访清华、北大等高校图书馆发现,普通市民进馆借阅图书依然门槛诸多,甚至困难重重。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彻底开放,高校图书馆有顾虑,高校师生甚至部分市民也有反对的声音。专家表示,开放的大学应该有开放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引入社会服务、建立预约机制等方式有序开放学术资源,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探访 “介绍信”拦路 年龄设门槛
用四个字描述北京大学,最形象的可能就是“一塔湖图”,其中的“图”就是它藏书800万册的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已经成为该校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但是想要进馆借阅图书,却并不容易。记者看到,图书馆的东门大厅贴着校外读者接待办法。校外读者查找资料,需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工作证或学生证、单位介绍信换取“北大图书馆临时阅览证”。想借书就更难了,须和北大有合作研究项目,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相比北大,同样声名在外、藏书海量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进馆就更难了。记者数次前往清华图书馆老馆、逸夫馆,希望能阅览图书,均被安保人员婉拒,“必须持有清华相关部门、院系开具的介绍信”。安保人员称,至少也得是由清华的师生“带进去”。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规定也显示,入馆需向门卫出示有效证件及须必备的单位证明。人大图书馆还特别指出,不接待18岁以下少年儿童、校外自修者和游客。
家住丰台的林先生双休日带着读高中的女儿想参观清华和人大的图书馆,接连受阻。他无奈地说:“高校图书馆看来也得靠高考分才能‘打’进去。”
师生 担心珍贵资料受损 占座更加困难
2012年3月,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宣布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不过多所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真正开放他们顾虑重重。北大图书馆的一位负责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很多图书、资料都非常宝贵,之前在校园开放日接待市民、中学生时,就曾出现过设施受损的情况,如果大规模开放,风险非常大。
大学开放图书馆,学生反对的声音最大。早在2012年,一名北大学生发帖《我找不到属于我的北大,也迷失了属于北大的我》就曾引发热议。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学校图书馆平时就一座难求,需要摸黑起床、排队占座,如果对外开放更难以想象,“大学的资源首先要服务的是学生,自己学生都保障不了,为什么要先服务校外呢?”一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反问记者。
不少家长也反对大学图书馆开放,徐女士说:“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看不上书,自习没座位,你还会支持开放吗?满足公众文化需要,那是政府主办图书馆的责任。”
专家 应通过预约制 有序开放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该不该敞开大门,如何平衡大学师生、市民参观、借阅图书的需要?教育学博士侯正方认为,高校是开放办学,大学校园不同于中小学,更多地也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学图书馆也应该向社会开放。
当然,考虑到人力物力,他认为政府应当提供一些开放后的政策、资金支持,同时高校也可以引入一些公共服务,以提供数字化图书资源、餐馆预约制等形式,有序向社会开放,“逐步得到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记者了解到,就在去年,52所在京高校图书馆正式面向全市中小学设立开放日。今后中小学生可在学校组织下,通过网上提前预约,走进高校图书馆感受大学文化。
本报记者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