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的国际舆论看,全世界似乎都期待着中国能够在经济增长方式“辞旧迎新”的道路上做一个“领头羊”。
从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到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再到正在火热进行中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舆论种种不同的观察与分析显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世界经济越发无力的背景下,中国承载了更多的希冀;当然,也同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意思的是,外媒一边警告着“中国或许正在陷入危机”,一边却又用非常清醒的态度提醒自己的盟友:只哀叹中国经济的减速、看不见中国在创新上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恐怕是很危险的。
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说,本届博鳌论坛主题为“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12个字里连用3个“新”,足见中国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寻找新增长点的“决心”。
有潜力的主角——
创新企业扬帆起步
“低估中国当前的创新能力将是大错。”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日前称。
事实上,按照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上刊发文章《是什么推动着中国的创新》中的观点,这样的宣告距离西方主流媒体首次公开承认中国的创新能力其实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而现在,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观察家在讨论中国的创新能力。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以“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为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教授就指出,“很多人担忧中国在创新方面的能力,现在有很多证据显示中国可以进行创新。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作为衡量的标准来看,最近几年中国创新能力的排名已经接近全世界第二。”
不必说,中国当下最紧要的任务,自然是占据主动,抓住机遇,成为世界创新的来源。
真这么容易?
《日本经济新闻》刊登名为《大众创业将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文就指出,尽管按照国际研究组织“全球创业观察”的调查结果,中国的成年人中有13%-24%左右的人或是在准备创业,或是创业42个月以内的早期企业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可谓不活跃,然而,值得担心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比起追求业务独创性来,更倾向于“复制身边的成功”。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仍处于追赶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该媒体评述称,中国政府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时,需要打造对失败持宽容态度的环境。
转型的路上,最离不开的应该算是智慧。说到底,作为创新的主角,企业成功的根基或许更多还是在于自己。
“如果中国想要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它的工商企业必须学着在竞争激烈得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科技产业超越别人,发明并营销诸如半导体、医学成像设备和喷气式飞机等高精尖产品。”美国《外交》双月刊日前刊文称,中国经济力量的前景不太取决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何时能够超越美国,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企业在制造和销售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方面的进步。
但毕竟,创新迎来了充满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属于中国创业者的时代,而它正带来中国悠久历史上具有真正开创性的时期。”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称。
有潜力的路径——
创新模式集聚活力
创新的主体动能应该算是“内因”,而作为“外因”的创新路径与市场环境也令国际舆论收起小觑之心。尤其令大部分外媒关注的是,中国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允许并欢迎试验和犯错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里,中国将摆脱自己“世界工厂”的国际产业价值链定位,这是外媒比较普遍的看法。德国《经济周刊》网站刊文指出,“中国将从世界工厂发展成创新基地,为此中国将来不想再依靠低工资,而是寄望于新科技和新创意。”在该媒体看来,经济发动机将不再是工厂和国企,而是消费和不断发展的服务业;中国也因此将在今后一些年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并通过减税减轻创业负担。
如果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创新路径的另一大特点是在数字领域占据强势地位并全力推行经济的数字化。法国《回声报》网站报道指出,由“互联网+”支持的中国工业4.0已经走在路上。“人们已经知道要重视像阿里巴巴或腾讯这样的中国互联网巨人。未来很快还需要得到重视的是有超级竞争力的自动化且智能化的中国工业4.0。”该媒体称,中国已进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所在的工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俱乐部。
“互联网、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部分,这为创新者和企业家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文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本因素是,中国市场依旧巨大的规模和迅速变化的性质也使得创新者有了学习的广阔空间,并能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前瞻性预期中享受到高估值的有利之处
“对互联网的急切拥抱向中国经济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力量、透明度和竞争力,确保了质量、价格、效率和服务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回报。换言之,它正协助中国经济变得更‘数字化’。”香港《南华早报》引述汇丰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黄碧娟的观点称。
不过,仍有声音对中国创新的真实进程持保留态度。《经济学人》杂志日前指出,细看之下,对改革的真正投入或许仍“远远不够”。“中国需要推行结构性改革,令低息资金、减税等刺激手段变得更有效,并降低其不稳定性。”该杂志称。
有潜力的愿景——
创新国度重塑信心
做了这么多年加法后,中国开始强调做减法了。而在跌宕起伏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创新的“愿景”或许能为中国乃至亚洲带来几分值得期待的未来。
“概括地说,简单的扩张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到了建设质量经济的时代,追求一个精致的高附加值经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的都必须符合这个总体方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分析称。在他看来,尽管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创新,但中国的创新能力仍然低下,受到很多实际政策的制约。因此,需要通过一整套新的制度和政策供给来完成供给侧改革,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中国已经处在过去所走道路的另一端,现在必须进入新的未知领域以证明自己。”德国《时代》周报网站刊文称,但要建立新的供应链和工业结构,也并非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
国际舆论更深入思考的是,在中国通过创新实现再平衡的背后,更具结构性的全球产业链是否来到了一个转折点?
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网站刊文指出,如果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世界在最近十年来变平了,那么中国的再平衡有可能重新给予世界一些弯曲。这到底是去全球化,还是全球化的新阶段?
也许路德维希·埃哈德所说的“经济有一半是心理学”这句话在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指导意义。“中国经济正在变换步法——从国家投资走向消费。”德国《商报》在刊登《中国的新常态》一文中替全世界“表了个态”:
中国会成功吗?应该对此有信心。记者 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