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会场。潘索菲摄
中新网3月17日电 台湾《旺报》17日刊出在台湾读书的大陆学生文章称,这几年往来两岸,有过不少观察体悟,因此也写下一些文章。由始至终,当我认真去看那些发生在两岸之间,特别是已被视为有不少共同话题的两岸青年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我总是觉得惋惜,惋惜大家总在坚持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反而错过了志同道合的机会。
文章摘编如下:
每隔一段日子,总能找到一位投缘的朋友,相互吐槽一下自己对于台湾,从见面前的憧憬,到初见时的惊艳,再到相处后的失望,最后回归真实的平淡。
可是离开这种“同温层”,尤其是与在台时间并不长久,或者年纪小过自己不少的年轻朋友们聊聊他们眼中的台湾,才会使你从自己的主观世界中暂时跳脱出来,意识到两岸的客观世界并不随着自己步步加深的认知而更新,有太多的东西从来就看不到什么变化。而不同人的台湾印象,更多只是处于憧憬、惊艳、失望的其中之一种状态。
由始至终,当我认真去看那些发生在两岸之间,特别是已被视为有不少共同话题的两岸青年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我总是觉得惋惜,惋惜大家总在坚持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反而错过了志同道合的机会。
就拿最常被论及的所谓大陆的“大发展”与台湾的“小确幸”的争辩吧。我不知道这些人在争辩什么,又究竟要争辩出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答案”来?难道说,大陆人就一定不喜欢“小确幸”?台湾人就一定不渴望“大发展”吗?难道说,“大发展”和“小确幸”一定要一分为二吗?
诚然,历史的因缘际会埋下了两岸隔海相望的现状。然而,现状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想象,两岸的不同社会文化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互换生活”的场域。当不安现状的台湾青年期待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意追求“大发展”时,一衣带水的大陆便能提供更大的场域和无尽的挑战。
当风雨兼程的大陆青年耗尽了能量,憧憬一个允许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的空间。也不如到台湾感受一下“小确幸”的生活,看看人生,也可以是怎样的活法。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狼”或是“羊”,人也不能只用一种模式过一生。过往我们在单一社会中进行人生模式切换的方式似乎很难离开辞职退休、生老病死这些大事。如果我们在穿梭两岸,动静切换中充实人生想象,扩充生命的张力。何尝不是一件心之所至,力之所及的美事呢?而这不正是最生动的“体验式交流”吗?
我当然希望,有越来越多大陆青年亲历台湾,和台湾同龄人成为朋友。我当然乐见,有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登上大陆,用自己的眼睛认识大陆。但我最期待的是,不论这样的交流带来了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来自两岸的大家都能平心静气的明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力争上游是一种积极的精神,但不思进取,也是一种宝贵的权利。(洪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