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年均百万人次整容市场暗藏“美丽陷阱”
2016-03-14 13:49:00
 

  不开刀、不动骨、创伤小,相较于大刀阔斧的“改头换面”,短时间变美变年轻的微整形正得到越来越多爱美人士的青睐。而在微信朋友圈内,各色“微整大师”也悄然出现,他们打着“国际机构认证”的旗号,没有任何营业执照或许可证,就在美容院、美甲店、甚至居民楼内支一张手术台,为客人注射填充物。

  整容瞬间变“毁容”

  “打一针就变美”“隆鼻除皱填充法令纹”“无毒害可吸收”……如今,微信朋友圈内微整形信息多如牛毛,其声称经过专业培训,甚至赴韩国进修,产品都是国外进口,价格比正规整形医院低很多,再配以几张整形前后的对比照,让不少爱美者“心中长草”。

  近日,福州的林小姐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微信朋友圈内一位“韩国整形李医生”,其声称只需2000元就可以注射隆下巴,注射地点在一家宾馆内。于是,她心动了。

  林小姐一开始对注射效果很满意,谁知一个多月后,她的下巴越变越长,最后竟成了“鞋拔子脸”。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去公立医院检查。经诊断,林小姐是被注射了违禁药品“自体细胞生长肽”,导致下巴增生,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允许将这种药品进行整形填充。

  非法医疗机构、非专业医师、非合格产品,据业内统计,目前微整形毁容事件中,有九成来自“三非”,而微博微信正是“三非”整形的重灾区。在微博上输入“微整形”,相关用户达上千名,多标榜自己为微整形美容师。一些“微整专家”带着针管四处“走穴”,甚至约好时间到宾馆、住家登门服务。事实上,在一些大城市的繁华商圈,存在大量“打黑针”的美容院。

  打针先从“朋友圈”下手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平均有105万人次进行医疗美容手术,其中八成为微整形手术。正是瞄准了这个需求大、利润高、门槛看起来很低的市场,不少零基础的外行人在暴利的刺激下纷纷“试水”。而为了速成“整形医生”,大量未经许可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搜索引擎内输入“微整形培训班”,相关词条超过100万个。记者随机致电一个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培训班是在韩国济州岛授课,课时为5天,学费8800元,教授肉毒素注射、填充美容技术、4D蛋白线提升等,课程针对零基础学员,包教包会,结课后为学员颁发韩国医学会认证的毕业证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员毕业后多是自己开“工作室”,或者挂靠在美容院、美甲店,每月平均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记者询问“没有招牌,客源哪里来”“大多是从朋友圈先下手,接着口口相传”“不会被抓吗?”“国内没有专门管理的部门,一般没人查”。

  记者了解到,如此这般的培训班多是大班授课,学员中医生所占比例仅为5%至10%,其余多是非医疗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美甲师、理发店小工等。培训时先用假人练手,接着学员之间互相在脸上练习打“美容针”和“瘦脸针”。

  “整形医生不能速成,操作者必须持有医疗执业资格证。”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吴念说,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相当于专科医师的水平,按照规范的培训标准,医学生大学毕业后,需要继续接受3年至5年的专科医师培训。目前市场所谓的医疗美容培训机构不仅没有资质,其所颁布的证书也不被卫生行政部门承认。

  微整形市场充斥陷阱

  近年来我国医疗美容,特别是微整形行业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相关管理办法滞后,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医疗美容出现管理真空,再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相关医疗事故频频发生。

  “微整形不开刀、微创并不意味着风险降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说,其要求操作者熟悉神经学、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而不少非法机构使用的玻尿酸、肉毒素并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产品,一些机构甚至为消费者注射早已明令禁止的奥美定。

  郭树忠告诉记者,近两年微整形事故在急速增长,仅他个人每月要收治20余起微整形失败前来修复的患者。“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注射物的层次混乱,有深有浅,取出时很麻烦。一些注射物长期残存在体内,甚至误入血管,造成局部血管堵塞,轻则毁容,重则引起失明甚至死亡。”郭树忠说。

  (据新华社福州3月13日电)

  相关 链接

  银行“积分兑换”莫轻信

  伪基站发钓鱼短信诱惑点击诈骗

  据新华社天津3月13日电 近期一些银行用户反映,手机突然无法接听或莫名其妙给他人拨出电话,后来在银行卡消费时发现里面的余额不见了。这是因为不法分子获得了客户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和手机号等信息后,通过伪造身份证、补办手机卡等方式,截获手机短信信息,然后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将资金转移。

  据介绍,不法分子盗取客户信息的手段甚至能“以假乱真”。比如,通过“伪基站”技术,模仿银行客服号码发来短信,“提示”积分兑换现金等具有吸引力的信息,诱使客户点击登录虚假的银行网页。这些网页可能嵌入木马病毒,也会盗取客户的个人信息。

  业内人士提醒,以“积分兑换”“手机银行过期、升级”等理由,要求输入银行卡信息的行为多是诈骗,不要点击其中的链接。

  “网络盒子”或藏消费陷阱

  收费专区一经点播就成包月项目

  据新华社福州3月13日电 目前电视机顶盒已是不少家庭的标配,市面上的网络电视机顶盒也是五花八门。一些与宽带等搭配的网络电视机顶盒,在广告上经常宣传“电视免费看”,但实际上只有直播等部分业务免费,一些专区和新片进入点播就要收费,且收费的确认提示并不明显,无需经过开通或密码,有的甚至一经点播就成为包月项目,会连续扣费直到消费者发现为止。

  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宣传“免费看”的“网络盒子”,消费者不可轻信,要详细了解哪些服务是免费的、哪些是收费的,还要对视听呈现效果、总体花费等综合考量。如果对机顶盒产品不太了解,消费者可以选择专业的电视服务运营商。

  儿童家具抽检半数不合格

  网络平台不合格检出率高出实体店一倍多

  据新华社上海3月13日电 上海市工商局13日通报对流通领域人造板、木地板、木制家具、儿童家具、水嘴5大类233个批次建材类商品的抽检结果,发现51个批次不合格,其中儿童家具、木制家具的不合格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0%和32%。

  儿童家具中,网络平台销售的儿童家具质量堪忧。2015年,上海工商对天猫、纽海、齐家网、京东4家网络平台,红星美凯龙、家饰佳、建配龙、盛地家居等18家实体店销售的34个批次儿童家具进行了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经检测,网络平台不合格检出率为80%,实体店为37.5%,网络平台不合格检出率高出实体店一倍多。

  网售“内蒙古”羊绒制品合格率不足五成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3日电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该局针对电商销售的、标称产地为“内蒙古”的羊绒制品两次抽查发现,合格率分别为35.7%和46.2%。抽检结果表明,部分网上销售的“内蒙古羊绒制品”存在伪造产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严重质量问题。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