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1日体育专电 题:棋道一百 我只知七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
曾贵为世界围棋第一人的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在和“阿尔法围棋”的人机大战中0:2落后,在职业棋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和撕裂。有职业高手像质疑最初和电脑交锋的樊麾二段那样质疑李世石的实力和发挥,也有人由衷地为电脑的出色表现叹服。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已故去的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的那句名言: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职业高手只懂得围棋真谛的7%?这样的感叹听上去像是谦虚。然而,当“阿尔法围棋”在和李世石的第二盘比赛中下出黑37那样“天外飞仙”似的招法并且取胜,秀行前辈的话听起来不再显得那么夸张。
棋道一百,我只知七。围棋是一项令人敬畏的美妙游戏,它在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
经常看职业高手摆棋就会发现,他们在很多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意见和判断,尤其是在布局和中盘阶段。同样的局面,有人觉得黑棋优势,有人觉得白棋优势。纷繁的定式,经历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演进,昨天的定式可能变成今天的反面教材。所谓的“正解”,对于局部的死活题的确存在。但是,在更加广阔的棋盘空间里,局面的好与坏、厚与薄、领先和落后连职业高手也很难判断。在研究棋的时候,往往是以那个棋力最高的人的判断为暂时的“正解”。
“人机大战”的前两盘,记者有幸在中国围棋队的研究室里看高手们摆棋。“电脑”的有些招法棋手们乍看觉得“不可思议”、“不是棋”,可是摆一摆之后却不能立即证明那真的就是“坏棋”。就连棋手们比较公认的第一盘“阿尔法围棋”执白时在左下角的失误,名将李喆也有不同的判断。
其实,19路棋盘之后的千变万化即使是职业高手们也远远无法算清,很多时候只是凭借经验判断哪些棋有可能下,哪些棋不予考虑。然而,那些“不予考虑”的棋中往往隐藏着妙手,棋手们所谓的“飞刀”经常出自对某个局部的深入研究和重新判断。
“阿尔法围棋”在和李世石对局中的一些招法,让人想起曾弈出石破天惊的“三三·星·天元”开局的“昭和棋圣”吴清源。当年吴先生创出新布局之时,传统棋界也是质疑声一片。光阴似箭,当年那些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招法早已为人们熟悉和接受。
对于采用了蒙特卡洛树搜索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电脑而言,一切变化皆有可能,除非它用自己的“剪枝”法计算排除过。由于机器庞大的计算量和超快的计算速度远非人脑可比,它下出一些“不合常规”的棋也就不足为奇。“阿尔法围棋”能否“碾压”李世石、战胜柯洁也许现在还无法完全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为围棋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新手、一把又一把的“飞刀”。
对于电脑正在或即将超越人类棋手这个事实,职业高手比业余棋手更难接受。这是因为,他们依靠极其艰辛的努力仿佛登上了围棋的高峰,却突然发现人外有机器的“残酷”现实,巨大的心理落差来得太突然。
棋道一百,我只知七。倘若以这样的心态看待围棋,李世石在“人机大战”中落败的消息也许就不是噩耗而是喜讯了。无论今天的弱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演进为超级“人工智能”,无论超级“人工智能”究竟会给人类带来“永生”还是“毁灭”,对于那些真正喜欢围棋的人而言,“阿尔法围棋”的问世只是打开了窥探围棋奥秘的一个更大的窗口。在不久的将来,围棋爱好者们或许会人手一个“阿尔法围棋”,一边看着职业棋手讲棋,一边说:诶?我这儿有个比你更好的变化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