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称,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侧重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反而忽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应该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据台湾“中央社”3月10日报道,袁贵仁10日下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时作出了上述表示。
他表示,目前中国大陆共有超过2500所大专院校,3000多万名学生,是世界最多。但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
袁贵仁表示,这样的教育结构和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吻合,大学毕业生较难找到适合工作,企业也较难找到合适人才。
他表示,高校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有的学校考量专业设置成本因素,导致工科、理科专业设置较少;文科成本较低,因此设置较多。这样的结构就是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匹配”,所以转型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调整专业设置。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3月10日报道,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10日再次就“西方价值观教材不适合课堂”的说法做出解释。
袁贵仁当天在全国举行记者会。《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希望他解释“西方价值观的教材不适合课堂”,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来自西方。
袁贵仁说:“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精神。”
他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价值观。”
对此,有网友说:“我觉得说得很对,马克思主义不是万能良药,必须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国的路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走!”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0日报道,关于不允许西方价值观进入课堂却又要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矛盾,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10日在记者会上回答外媒提问时称,马克思不是中国人,中国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去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中共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袁贵仁表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价值观”。
报道称,袁贵仁称中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强调,中国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他也说,中国认为“家风、校风、政风、行风,包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党风,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资料图:2014年6月25日,沈阳高招咨询大会吸引了大量市民。此次高考招生咨询大会吸引了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在内的教育部直属院校、“985”院校和“211”院校参加,参会高校约80所,前来咨询报考政策的考生和考生家长络绎不绝。新华社发(张文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