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张素)“2001年开始在国内筹建实验室,那时只是做基础研究。随着国家增加投入,对量子感兴趣的高科技企业也逐渐增多,慢慢地我们可以探索量子的实用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10日在北京说。
当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潘建伟在会上作此表述。
由于信息科学存在“安全瓶颈”,科学家寻找一种在原理上可以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模式。他们发现,量子信息科技以其超强的安全性和运算能力,或将带来信息技术的变革。
“由于量子不可分割、状态不可克隆的特性,将其作为信息载体便可以实现抵御任何窃听的密钥分发,进而保证传输内容的绝对安全。”潘建伟解释说。
现年46岁的潘建伟是中国量子物理研究领军人物之一。前不久,他和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获得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潘建伟向记者透露了量子“实用化”的最新进展。
首先是中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拟于今年7月发射。“不仅有国内多家机构参与,也积极开展了国际合作。”潘建伟说,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参与研究,便于迅速共享知识,推进知识及技术本身的发展。
其次是2013年开建的中国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全线开通,并与卫星形成“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这在全球尚属首例。
第三是与阿里巴巴等企业联合建立量子计算实验室,该实验室计划到2030年全面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功能,应用于大数据处理等重大实际问题。“更多高科技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投入,量子通信等高科技也将源源不断地出来。”潘建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