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华和他的报刊亭。李俊杰摄
中新网长沙3月10日电 (记者 李俊杰)“这些天,还是有不少来店内咨询报刊阅读‘包月’服务的顾客。”9日中午,62岁的马先华一边整理着报刊,一边向记者介绍。
马先华所指的“报刊阅读‘包月’”服务,源于他在湖南首推的新创举——从今年3月1日起,每月交10元人民币,就可翻看报刊亭的所有杂志报纸,但不能带走。
他所经营的万盛报刊亭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医院附近。不足10平方米的报刊亭内,除了一把椅子和一个冷冻柜,就是琳琅满目的各类报刊。
马先华说,他经营该报刊亭近七年,起初几年的生意还不错,读书看报的人特别多,但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报刊亭渐陷窘境。
与此前相比,他经营报刊亭的收入明显下降,这是他设立报刊阅读“包月”模式的初衷之一。马先华试图通过此举,来改变报刊零售传统经营的遇冷局面,以期“自救”。
现状:阅读习惯等改变致报刊零售下滑
报刊亭的建设,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增添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品位,解决下岗职工、残疾人就业问题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地处中国中部的长沙市,居民素有读报买杂志的传统,报刊亭经营规模处于全国第五位,仅排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阅读习惯、消费方式的转变,昔日生意红火的报刊亭正在悄然改变。
马先华说,他所经营的报刊亭,称得上是报刊零售业态的一个缩影。报刊销售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09年到2013年间,从2014年开始,报刊销售遭遇大面积“跳水”,而这恰是各大新媒体风起云涌之时。每月的销售额,短短几年间,收入差不多相差一倍以上。
“如今购买报刊阅读的,大多数系中老年人群体和中小学生。”马先华说。
长沙邮政报刊零售公司亭点部主任黄宏彤曾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报刊亭经营者而言,很多只是在勉强维持。目前,该市300多座邮政报刊亭的报刊零售额,平均每家每月在4000元左右,与三年前相比,下降了两至三成。就报刊整体而言,报纸销量下降较多,杂志较为稳定;就报刊亭来说,一些位于学校、医院附近的亭点,收入较好些,位置偏远的亭点,每月的报刊零售额还远远赶不上平均数。
9日,中新网记者走访长沙市城区10多个报刊亭看到,除了地处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地段的报刊亭生意尚不错外,其余经营状况大多不容乐观。
转型:“卖报亭”正在成为“便民亭”
转型已然成为报刊亭的现实出路。
马先华说,今年春节,他回常德澧县老家时,发现一家存活了数十年的租书店内,挤满了选书、看书的顾客,受此启发,加之报刊零售生意下滑,他便决定尝试在自己所经营的报刊亭推行报刊阅读“包月”模式。
“报刊亭内有六十多种报纸,三四百种杂志。”马先华告诉记者,交钱的读者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报刊阅读,但前提条件是,只能在报刊亭旁看。欲带走报刊,则需按标价缴纳押金,待归还后再收取一定的租金。
他举例说,若租一本价值10元的杂志,先交10元押金,如2天内送回,收费2元,每推迟1天,加收1元,杂志损坏按原价赔偿。
对于这种模式,市民和业界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少人认为此举值得肯定,也有人表示,报刊亭本身面积不大,没有椅凳可供顾客休息,也没有一个可以遮阳避雨的地方,报刊租赁需同步完善“硬件”设施。
不过,面对报刊零售生意下滑局面,在长沙邮政部门的引导下,报刊亭经营者正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在提供烟、酒、饮料等的同时,邮政报刊亭还推出了代售电话充值卡、代收代投快件,以及提供电动自行车和手机快捷充电、自行车充气等便民服务。
“过去功能单一的卖报亭,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便民亭。”长沙市邮政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市部分医院周边的报刊亭,还准备了椅凳供人休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