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火箭军施工坑道遇泥石流塌方面临报废 专家抢救
2016-03-10 09:18:00
 

  人物小传:潘越峰,1984年入伍,火箭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导弹技术专家,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完成勘察设计和科研任务百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优秀勘察设计银奖1项。

  大山腹地,一项国防工程紧张推进,潘越峰作为设计总负责人,经常戴着安全帽,穿行在掘进现场。那天,他发现多个通道中出现喷层开裂和剥落,小块岩石“噼啪噼啪”蹦出,这是以往施工中从未有过的现象。照理说,一项大的工程出现局部破损也属正常,修补处理即可。但是,潘越峰感到破损只是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与国内权威地质专家一起对洞口破损形态进行全面调研,认为原因在于这里的特殊地貌和复杂岩石结构,坑道开掘打破了原有介质平衡,使山体蓄积的巨大能量迅速释放。因此,必须标本兼治,疏抗结合。潘越峰会同部队优化点位,调整孔深,使每一次爆破都恰到好处,同时采用“抗爆耗能施工”“等阻耗散支护”等新技术,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变形受力和测量分析,高质量完成了国防施工任务。

  潘越峰的担当更多体现在受命于危难之际。一次,施工山体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巨大泥石流像狂野的“奔牛群”排山倒海压下来,坑道出现了罕见的漏斗式塌方,“奔牛群”横冲直撞闯进刚掘进的坑道,工程面临报废危险。

  灾难面前,潘越峰指导部队截水引流、喷浆护壁、筑墙止涌,控制“奔牛群”深度入侵,接着采用“注浆法”,迅速凝固了破碎岩石。他还创新实施“分步开挖、弱爆短进和快喷强护”等技术,重新扩展了坑道。经过数十天的“搏击厮杀”,终于把即将报废的坑道抢救过来,以优质项目通过验交。

  一次,潘越峰受领设计建设新靶标任务。工期紧、要求高、难度大,涉及作战、科研和生产的方方面面。潘越峰之前没有进行过这类设计,深感“压力山大”。为使设计更贴近实战,他下部队、走工厂、访同行,很快就与同伴们完成了技术调研和方案拟制。由于施工工地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混凝土施工和养护问题凸显,潘越峰下决心制服这只“拦路虎”。他们针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出现鼓包和龟裂现象,分析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原有添加剂配比“不服水土”。潘越峰反复试验、琢磨,最终将添加剂的黄金配比“秘方”及时送到施工部队,解决了这一困扰部队多年的难题。

  作为专业领域的“定盘星”,潘越峰从未懈怠,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某新型高强结构防护研究历经多年攻关完成预研,得到业界高度肯定,协作单位也希望尽快结题。但平时性格随和的潘越峰,这时却异常执拗。他说:“信息化条件下,高速精确制导武器侵彻破坏强度将数倍增长,要赢得先机,必须开展多倍音速侵彻试验,才能应对打击速度飞速发展的挑战。”

  那时,军内尚缺少高速复杂的试验条件。他四处奔波寻求合作,通过不同药量的缩比碰撞试验获取了一系列关键参数,开创性地解决了工程结构抗大冲击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工程的抗侵爆能力,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军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