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刚和他的资料架。田进摄
中新网西安3月9日电 题:西安六旬老人40年搜集民谣万余首 记录时代变迁
中新网记者 田进
“小民谣蕴含大道理。到人间看看,只见燕来雁去风集云散……”65岁的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村村民唐刚说,“《人生》这首民谣,讲的就是人生哲理,我特别喜欢。”
流传于乡间的民谣,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及精神情趣,是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专注40年、搜集当地民谣万余首的唐刚,今年3月出版了一本15万字的《未央民谣》。这本书精选了他整理的民谣1000首,内容有的生动风趣,有的尖刻泼辣、爱憎分明,也有的富哲理。
“当时我在附近村子听到有老人哄娃娃的民谣,觉得很有意思。”唐刚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听到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民谣《月亮爷》后,引发他对民谣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文化程度不高的唐刚,自嘲为“跛鳖”,他立志发扬“跛鳖千里”的精神,不断自学,并在民间文学方面存下雄心壮志。
他发现,丰富多彩的乡间民谣,以陕西地区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民谣的內容包罗万象,反映时代特色。
唐刚在介绍新书《未央民谣》。田进 摄
“碎娃碎娃你别馋,过了腊八就如年;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炸豆腐;腊月二十六,炖猪肉;腊月二十七,杀母鸡;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晚,守一宿。”唐刚说,他从附近郑家村搜集到的这首清代《年俗谣》,比较完整记录了当时长安地区民间过年的风俗。
“民谣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突出厚实的时代烙印。”唐刚不仅搜集民谣,而且还研究这些民谣。“比如说,民谣就能反映近几十年村民家庭投资理财的观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倡节俭,有民谣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到了八十年代,“旧三大件”让位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民谣也变成了“十亿人,八亿商,做梦也想奔小康”。
为了搜集民谣,唐刚帮别人下地干活,还用自家商店的糖果交换,经常十里八乡的走街串巷采访。他的执着感动了家人,也换来了亲人朋友的支持。
“有时候躺在床上想起找到的民谣,我都会偷着笑。”唐刚说,每每搜集到新的民谣,他都会一遍遍揣摩、回味。他认为,民谣属于厡生态,朴素直白,富含哲理,值得提倡与推广,也应该得到保护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