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3月3日电 (记者 田进)陕西富平县居民曾在取土时集中发现金代陶棺12具,当地文物部门最新披露,这些棺盖用建筑材料滴水瓦代替的陶棺,应为当时寺院僧人的葬具,对研究当时僧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研究资料。
据了解,陶棺出土地点紧邻圣佛寺,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当地居民取土时发现,后为文管部门收藏。圣佛寺位于富平县城西,建于唐代,现仅存塔一座。据《富平县志》记载,该塔为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
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继武3日告诉记者,这些陶棺以瓦当作为棺盖,和佛教在丧葬方面不追求铺张浪费的理念一致。
“在陶棺内发现了明确纪年,一件棺盖有墨书题记为金大定五年。”富平县文物旅游局王保东说,陶棺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说明这批陶棺均为金代遗物。
其中,一件陶棺长33.5厘米,前后档呈梯形,前档正中开双扇假门,门扇有三道乳钉。门框为方形,上方墨书“白和尚”三字。盖为一兽头滴水瓦,扣于棺体之上。
在另一件陶棺上,盖顶素面,中部墨书“张晏师”,左侧又墨书“张”。盖内墨书“大定五年二月十五日,大葬之辰记耳”。座为须弥座。
“每件陶棺都有白和尚、老和尚本师、惠和尚等字样。”据介绍,这批陶棺均为灰陶质,棺盖用建筑材料滴水瓦代替,一种是兽头滴水,一种是花卉滴水。棺盖顶部有三种形式,一种为素面带墨书,一种为线刻带墨书,一种为线刻。
李继武表示,这批陶棺是仿木棺样式做成的骨灰盒,说明当时僧人的丧葬形式,已经受到佛教影响,与普通人土葬的形式有别,同时又保留有中国传统元素。
王保东认为,这批陶棺出土地点距圣佛寺仅100米,“由此看来,当时的寺院可能对和尚的葬具有统一的制式和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