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中国语言文化传播 重在沟通理解
2016-02-28 12:30:58
 

中国语言文化传播 重在沟通理解

中国驻比利时教育参赞陶洪建讲话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史靖洪):由列日孔子学院主办的比利时法语区首届汉语教师培训于27日举行。来自法国、西班牙、日本、中国和比利时等国的汉语教学专家从汉语教学的方法入手,与60多名来自比利时各地的大、中、小学汉语教师共同探讨了如何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使外国人更容易、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比利时法语区首届汉语教师培训在具有近二百年历史的比利时列日大学举行。一位身穿中国传统黑色对襟上衣,打着领带的外国友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原来他就是现任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先生。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一直对中国文化保有浓厚的兴趣。白乐桑说:“作为欧洲人来讲,在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一直是具有最大吸引力的一种异国性的文化。比如十八世纪,法国贵族阶层特别关注,特别喜爱中式的晚会、中式的家具,包括中国的艺术,都非常感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依然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了解中国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参赞陶洪建认为,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村”,但更需要增加理解和合作。陶洪建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村,好像很小了,大家都是邻居或村民。用过去中国文化的概念,你喊一嗓子,村这头儿喊,村那头儿就听到了,大家应该很容易沟通和合作。但实际上是不容易的,很大层面上可能就是理解和合作不够。所以,理解和合作靠什么来增加呢?很大层面上就要靠语言和文化,所以语言和文化的沟通特别重要。”

  陶参赞还说,为了增加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沟通,促进中国与各个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和各类教育机构作了很多工作,孔子学院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球已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孔子课堂,在比利时有6家孔子学院。

  不过,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如何对外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白乐桑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认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存在两个误区。他说:“汉语教师当中有一些负面现象,一个是‘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举例说,我对伦敦的饮食文化比较了解,它和巴黎的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的。所以,西餐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中国人的普遍的想象中才存在。”

  另一种现象是,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教师几乎一说到中国文化,就倾向于走到实用层面。白乐桑说:“中国文化背景讲文化的(老师),几乎自然而然的倾向是‘动手做’的那种文化。我做过调查,观察过很多很多情景,比如说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背景的老师自然而然地,过了一两钟后说:‘饮食文化,那好,我们安排一个包饺子的时间。’但从西方人的角度,从法国人的角度,包饺子和讲饮食文化是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没有太大关系的。”

  白乐桑认为,要讲好中国文化,就要摒弃刚才提到的两种倾向,要从普通学员的角度出发,与西方文化进行联系和比较,并进行归纳整理几大特征,使学员容易接受,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已经成立十周年的列日孔子院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就有很好的实践,他们去年举办的高端经济论坛、中国人演唱歌剧等活动,收获了良好的反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列日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丹说:“如果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理解的话,就不能只沉醉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只有在比较中,你才有价值,你的民族性才能体现。如果没有比较,你就是你,就会很孤立的。我们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让他们了解,汉语是什么样的,汉语的文化性是什么,它的民族性是什么。”

原标题:中国语言文化传播 重在沟通理解
编辑:小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国际在线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