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城台。
□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南京人对南京城墙都很熟悉,城墙顶面一般都是一条窄窄的“通道”,顶部一边是雉堞,一边是女墙,其宽度,最窄处只有三四米,最宽处可以达到18米。但在鬼脸城附近的一段城墙上,城墙顶部向内侧却多出一个表面面积达到120平方米的台子。
爆料的读者认为,这个台子可能与一座鲜为人知的“城门”有关。专家却认为,这可能是南京城墙上极为少见的“窝铺”,属首次发现。
城墙向内有一个台子
这个台子位于清凉门段城墙上。爆料的读者王文是一名南京历史爱好者。
日前,他和记者一起前往现场探访。
从清凉门后面登上城墙,这段城墙是依着山体而建,山势起伏,城墙顶部的走势也是忽上忽下。到“鬼脸照镜”,也就是鬼脸城处,城墙出现一个明显的向北“拐弯”,再走大约120米,记者眼前果然出现了一个台子。
记者看到,这个台子就连在城墙的墙体上,全部用老城砖砌成,底部是山体,台子的高度接近一人高,共砌了十五层城砖,连着山体看,则有3.5米高。从城墙上可以走到台子上,台子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12米,大概有120多个平方米。
“我对城墙很熟悉,但像城墙顶部这样的设计,也就是向内凹进去砌一个台子,还是第一次见到!”王文说。
读者认为这里是一处“城门”
这个奇怪的台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现场并没有文字介绍。王文说,各种和城墙有关的资料中也难以找到答案。
从外形上看,这个突出于城墙上的台子,很像北方城墙上的“马面”。所谓马面,是指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的凸出来的矩形墩台,用于防御。
但“马面”都是设置在城墙朝外面的一侧,这个台子位于南京城墙内侧,“马面”的可能性首先被排除。
王文在几张南京早期地图上查到,清代末年,城墙这个位置上可能有过一座“城门”,比如,1910年清末《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在该位置标为“操场门”(不是这个方位以北的“草场门”)。
王文认为,这个城台很可能与地图上的“操场门”有关,是一座已经湮没、阻塞起来的城门或者城墙通道。清代末年,距离此处不远的清凉山上建过一座炮台,一直沿用到抗战期间。这座城台与清凉山炮台也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法国传教士曾经拍摄过
清代末年,法国传教士方殿华(Louis Gaillard)在南京拍摄过很多名胜古迹的照片,收录在法文版《今昔南京-历史地理概貌》中。
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正是清凉门附近的城墙,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墙内侧就有一座城台。王文认为,这张老照片说明,这个城台至少在清代末年就已经存在。
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得到确认,鬼脸城附近的这座城台,可能是目前明城墙上唯一一座凹进去砌的城台。
《南京城墙志》 记载,1954年7月,文物工作者对南京城墙损坏情况进行调查时,曾这样记录:
“1954年7月31日调查发现:清凉门北约740米处该段城墙内侧有‘凸’字形城台一座,城台顶上有洼地,易积水,其东南角外侧有纵向裂隙一道;在城台北侧城墙内外两侧呈对称状洞穴各一个,3米见方,深约7米”。
但这个城台究竟因何而建,起到什么作用,到现在还没有清楚的说法。
专家认为可能与“窝铺”有关
南京著名城墙研究学者杨国庆判断,这可能是南京城墙明代初造时的一个特别设计,上面放置的是“窝铺”。
杨国庆介绍,在城墙内侧,再砌一个台子,这在南京城墙上发现得极少。“之前,我们在清凉门段城墙上发现过一处铺地砖很奇怪,判断内侧曾有过一个台子,但那座城台已没有遗迹。”这次发现的这处城台,可能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
杨国庆认为,这应该与军事防御功能有关,“上面可能设置‘窝铺’!”所谓“窝铺”,是守城者值更、休息、放置守城器械、各种武器的临时住所。史料记载,南京城墙上有若干座“窝铺”,但由于是临时建筑,后来一座“窝铺”都没有剩下来。
记者看到,这个城台距离两边的清凉门、草场门(已毁)都比较远,在这里设置一个供人休息、储备物资的窝铺,是合乎情理的。
为什么会单独在清凉门设置城台,来设置“窝铺”呢?为什么在南京城墙其他地段没有发现类似的城台呢?这或许与清凉门段城墙地理位置险要、军事价值高有关。杨国庆说,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