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砺剑向深蓝
——我海军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新闻观察之三
编队在大西洋进行补给训练。 代宗锋摄
“正南,每一名舰长都无数次下达过这个指令。然而,今天的180度却别有深意。它标定着中国海军走出黄水、跨过浅蓝、走向深蓝的航向。”
第五批护航编队政委陈俨在《远方》一文中,曾这样描述护航的意义。
从2008年12月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起航以来,已有22批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环球航海家麦哲伦曾说:“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是在它的海军走向世界中实现的。”从首批到第二十二批,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更有能力的提升。“这片海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履行使命、维护国家重要战略利益的特殊考场。”军事问题专家尹卓说,“通过护航,中国海军战斗力生成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着眼护航需要,远海机动作战能力实现大发展
“下饺子”,是不少网友对近年来中国海军舰艇入列速度的生动描述。
以适合执行远海任务的大型驱逐舰、护卫舰为例:2013年,岳阳舰、潍坊舰、三亚舰、长春舰、郑州舰入列;2014年,昆明舰、济南舰入列;2015年,黄冈舰、大庆舰、西安舰、长沙舰、邯郸舰、扬州舰、合肥舰入列。
与之相应的,还有大型综合补给舰:2013年,太湖舰、巢湖舰入列;2015年底,东平湖舰入列;2016年初,高邮湖舰入列。
同期入列的新一代轻型护卫舰队伍更为庞大。
“海军水面舰艇力量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护航行动的牵引。”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说,单是护航行动,就需要保持一批次护航、一批次准备,正常的训练和战备执勤也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舰艇,此外,海军舰艇每隔一段时间也需要修理保养。随着护航行动常态化,远海机动作战兵力数量有限与护航行动兵力使用强度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于具有远海长时间、高强度伴随保障能力的大型综合保障舰艇少,微山湖舰、千岛湖舰都曾连续多次执行护航任务,直到第十四批护航编队时,参加护航任务的综合补给舰也只有3艘。
除了进一步拓宽兵力选型外,加大适合远海任务的大型舰艇建造力度,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远海机动作战力量规模偏小、兵力不足等问题的途径。
护航行动牵引舰艇建设,舰艇建设促进护航行动。
“新型舰艇在吨位、舱室结构、住宿条件等方面,都比以往的舰艇有较大的提高,而且材料和工艺更为先进,故障率大大降低,这都有助于提高护航行动的效率。”尹卓表示。
随着新一代舰艇的入列,轻型护卫舰被补充到近海防御任务中,将适合远海行动的大型驱护舰艇从日常勤务中解放出来,使之更加专注于战备执勤、远海训练和护航行动。
以护航为牵引,远海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大突破
“军舰装备出现故障了,开回基地就可以维修;冰库里的青菜不够吃了,随时能从供应站里补充新鲜食品;十天半月出航归来,官兵们可以去水兵俱乐部休闲散心,接接地气……”
在《向南向蓝》这本护航日记中,本报记者张旗这样描述以往的“黄水海军”。
执行护航这样的远洋任务,则大为不同。道理很简单,护航编队走到哪里,指挥、通信、保障就要跟到哪里。
对策也很简单。护航行动有什么需要,日常建设就往哪里用劲。
任务期间,第十九批护航编队潍坊舰一台设备发生故障,海军启动前出保障机制,协调厂家派出技术专家携带器材抵达阿曼塞拉莱港,保证了装备及时恢复。编队指挥员、北海舰队参谋长姜国平说,这主要得益于海军在护航实践中探索出的编队伴随自主保障、远程维修技术支援和应急前出支援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护航所带动的,绝不仅仅是装备保障一个领域。
作为一名在驱逐舰部队工作30多年的老海军,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副政委李健对海军的变化深有体会。“过去随老式舰艇出海,淡水每天只供应一茶缸,个人存几塑料桶,才能保障出海半个月的需要。现在,舰上都有海水淡化设备,可以随时保障饮用和洗澡之需。先进的保鲜技术,将绿叶类蔬菜的保鲜期从一个星期延长到两个月。”
与此同时,海军机关的同志更为关注指挥控制和通信联络的问题。
针对远海信息保障能力弱的问题,海军近年来大力加强侦察、通信、海洋监视、导航定位等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发展相关的通信系统,实现信息感知关键节点由陆基、海基向天基、空基转变,由近海向远海拓展。
通信问题一解决,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官兵们可以看到当天的报纸,能够及时收看电视节目,逢年过节时,还可以通过视频与家人“越洋传情”。
“在护航行动牵引下,我们积极探索海外保障新模式,逐步构建起远海综合保障体系。”张军社说,这也有助于中国海军更好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把护航作平台,遂行远海多样化任务能力实现大提升
“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2015年5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披露中国海军启动新一轮战略转型的消息。媒体称,这意味着中国海军走向远海将成为常态,执行远海多样化任务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理论来自实践。在护航行动中,“远海多样化任务”早已并非个例。
——2011年3月1日,经过连续6昼夜航行,徐州舰千里走单骑,从亚丁湾出发跨越2000多海里,在地中海与搭乘2142名同胞的卫尼泽洛斯号客轮顺利会合,为其护航;
——2013年12月31日,担负第十六批护航任务的盐城舰从沙特吉达港起航,转战千里奔赴地中海,执行叙利亚化武海运护航任务;
——2014年3月24日,由长春舰、常州舰、巢湖舰组成的第十七批护航编队比计划提前10天起航,参加马航失联客机搜寻;
——2015年3月29日到4月7日,第十九批护航编队各舰辗转3国4港1岛,从战乱的也门撤离600余名中国公民和来自15个国家的200余名外国公民。
随着海军使命任务特别是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不断拓展,将远洋护航与军事外交、联合军演、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地区战乱造成的人员撤离等任务相结合,已成为护航编队的常态化做法。反海盗演练、轻武器射击训练、狭水道航行训练、吊放舰载快艇训练、舰载直升机夜间训练……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的场景,其实只是护航编队训练的一小部分。伴随着中国海军航迹的延伸,浩瀚的大洋上,一条实战化练兵之路清晰可见。
2014年底刚调任济南舰实习副舰长的张小忠,在上级和编队的安排下,利用护航和环球访问间隙组织针对性训练,顺利通过了独操考核。与他一起通过考核的,还有益阳舰实习舰长张进军、实习副舰长许策。整个任务期间,编队共有676名官兵完成个人岗位能力认证。“在中国海军快速发展之际,任务结合训练、训练支撑任务的路子越走越宽广。”152编队指挥员王建勋表示,观察护航行动,前期护航编队主要以完成全训任务的舰艇为主,训练科目多是以护航为中心的针对性训练,后期编队,训练重心越来越向基础训练倾斜,真正将大洋作为训练场。
通过护航实践,海军积累了遂行海外军事行动任务的宝贵经验。在护航这块“磨刀石”的打磨下,海军远海兵力运用、远海指挥控制、远海兵力投送和遂行远海多样化任务等能力,经受了实打实的考验,海军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和提升。
■本报记者 吕德胜 陈国全 特约记者 代宗锋
护航行动牵引带动海军建设
■龙 卷
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行动,实现了海军迈向深蓝、走向远海履行使命的大跨越,对海军战略转型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
护航在远海,训练在远海。动若雷霆的战斗力,来自一次次真刀真枪的训练。在走向远海大洋的征途中,海军护航官兵不断强化在复杂陌生海域练兵的意识,开展远海实战化训练,深化远程导弹攻击、火炮射击、海上近距离反击等内容训练,不断完善方案预案,做到“以战载训”,部队作战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官兵战斗精神、训练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磨练和提高。
与此同时,护航行动给海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护航行动的展开,官兵的海权观念得到了有效提升,以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为重点的核心军事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海军在远海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对于扩大人民海军的国际影响,对于展现我致力于和谐海洋建设的决心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龙卷系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副支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