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剑河县温泉村灾后场景。张伟摄
中新网剑河2月23日电 题:贵州民族村寨“火”之殇
记者 张一凡 张伟 蒲文思 黄蕾瑾
拥有17个世居的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巧的民族建筑等被世人所关注。
依山而建、层峦叠嶂的木质传统苗族吊脚楼让游客赞叹的同时,也成为贵州民众心头的揪心事。
在贵州,有30户以上、50户以上大小不等的连片木质村寨4000余个,更有400多个木质传统村落已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众多传统村落里的建筑绝大多数为木质结构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耐火等级低,居住密集无间距、无防火分隔,着火危险指数极高。
采访中,记者曾多次听到过“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黔东南”的民间说法,即是指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存在着大量由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组成的村寨,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后果,这也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之一,而村寨里防火更是层层防患:村里建立了义务消防队,由村支书担任队长,下设破拆、扑火等四个组;村中建立鸣锣喊寨制度,每天都有人鸣锣喊寨。
2月20日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温泉村,一把大火又烧去了60余栋民房,约有120人受灾。
截至目前,官方仍在核实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温泉村最先起火房屋的主人已被警方控制。
温泉村地处剑河县岑松镇,因村附近有多处温泉得名,该村共有589户2000余人,村民散居在7个自然寨中,欧、刘、张、田等为主要姓氏,发生寨火的地方是当地的“上寨”。村寨位于山坡上,山势较为陡峭,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当地民众居住较为密集。此次火灾损失不大的原因是,近年来,随着温泉资源的开发,原居住在内寨的部分群众已移民搬迁。
贵州部分自古形成的居住习惯是造成火灾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副县长龙国金告诉记者:“当地的居住地,历史以来都是成片的木质结构;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建设时,消防的隔离、规划,当时是没有考虑的;再加上木房建成的时间久了,房屋风化过后,极易造成火灾事故。”
这一观点当地民众也颇为认同,温泉村受灾村民刘军里告诉记者:“房屋多是木质结构,而且密集,加上风一吹火就起来了。”
农村消防工作是贵州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剑河县政府对温泉村消防工作投入了不少精力,单从设施方面看,在剑河全县都算是比较好的。在火灾现场,消防水管、消防水池、消防栓等设施一应具全。甚至温泉村建立了义务消防队,每天还有人鸣锣提示预防火灾,定期入户排查火灾隐患。
但据多名参与救援的民众反映,消防设施未发挥真正的作用,起火时消防栓内并未放出水来。
据了解,温泉村昔日也曾发生火灾,但在众人合力扑救下未造成重大损失。65岁的老人田五告诉记者:“以前寨子里人多,一下子就能扑灭火灾。现在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如今的“上寨”已成“空心村”。岑松镇镇长欧光远告诉记者:“被烧毁的60栋房屋中,有30栋是已经移民搬迁的空房。”
记者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受灾的灾民家中都要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多人为了省钱春节并未回家过年。76岁方布金老人的儿子欧生桥听说家中发生了火灾,才匆忙和妻子、儿子从广东赶回老家。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贵州民族村寨里的用电急剧增加。家用电器的增多也成为消防安全隐患之一。
剑河县副县长龙国金说,我们现在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用电量增加了,都是大功率的电器,容易引发事故。“温泉村在2009年我们就实行了电改,2010年我们重新对原来的消防管网重新改造了,但是,因为我们这个木质结构木房和我们现在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跟消防安全极不相称,所以就容易发生火灾事故。”
黔东南消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发生的火灾分析发现,因日常生活不慎引发的火灾占23.6%,因电器使用不当引发火灾的占17.3%,一半以上的火灾引燃点在厨房、火塘。
贵州上下也积极探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措施,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搬迁一批”的思路,对全省4229个连片木质村寨实施寨改、房改、灶改、水改、电改、路改“六改”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火灾的防范治理。
谈及未来的规划,龙国金说,当地政府正积极通过寨改,在保护传统村落元素上实行改造。
对于温泉村未来的规划,欧光远表示,除了在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农房统保等方面工作要积极推进外,温泉村还将搞好村寨的建设规划,这是防止农村火灾的关键。“我们在规划上强调要有消防通道,拉开消防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咱们苗寨的防火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