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在新西兰“传递”中国当代艺术
2016-02-20 16:46:08
 

  新华社惠灵顿2月20日专电(记者宿亮)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刘建华作品展“传递”20日在新西兰惠灵顿周边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艺术博物馆开幕。当天,刘建华应邀与数十名当地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坐而论道”,交流作品的内涵,“传递”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思考。

  刘建华的作品《日常·易碎》和《方》将在道斯艺术博物馆展览至7月10日。

  泰迪熊:东西方文化符号的“传递”

  《日常·易碎》是刘建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威尼斯双年展展出。这件作品的1500个组件皆为日常使用的物件,如包、鞋、锤子、泰迪熊玩具等,材质都是白色陶瓷。

  由于规模较大,作品在不同地点展览时呈现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在道斯艺术博物馆的长方形展厅里,这件作品悬挂在墙上,“包围着”参观者。

  刘建华说,作品源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触动。他当年常和妻子陪孩子去医院,感到医院像一个无助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生命非常脆弱。在创作这件作品的2000年,他在新闻上看到几次空难,特别是海面上漂浮着泰迪熊玩具的画面让他对生命、梦想的不确定性极有感触。

  泰迪熊可以算是这次作品展名字“传递”的由来。策展人埃玛·巴格登说,自己的女儿也有泰迪熊,其中至少有一个是中国制造。作为一个符号,泰迪熊从西方传到中国,又从中国的工厂传回西方。这次展览以“传递”为名称,传递的是中国艺术家对全球化的思考。

  金色水滴:对物质欲望的持续追寻

  紧邻《日常·易碎》展厅,一间由黑色帷幕隔开的方形房间展示的是刘建华2014年的作品《方》。黑色墙壁上,金色虚线围绕一圈,地面上是一块块黑色的方形钢板,金色的圆形水滴状装置镶嵌其中。在射灯照耀下,这个作品在黑色空间中显得十分耀眼。

  《方》的创作比《日常·易碎》晚了近15年。刘建华向新西兰观众介绍,金色水滴同样用瓷制成。作品充满仪式感,营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存在距离的安静空间,推动参观者在这个空间中思考。

  刘建华说,墙上金色的线条象征人们对欲望的持续追寻。瓷质的金色水滴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物质化的事物,这种材质与下面的钢板构成一组对抗和矛盾关系。同时,把瓷制作成金色,具有欺骗性,体现了物质的虚幻。

  刘建华曾经在景德镇陶瓷厂工作,熟练掌握瓷器的制作工艺。进入大学后,他曾经试图抛弃这种材质,但在之后的创作中又大胆使用了当时艺术领域很少有人使用的陶瓷。《方》就是刘建华“用传统材料说今天的话”——使用陶瓷探索艺术可能性的最新作品。

  “炼金术”“始皇陵”:各有各解读

  《日常·易碎》用寻常物件“包围”参观者;《方》在仪式感强烈的氛围下激发思考。两件作品都大量使用了陶瓷。巴格登说,刘建华的作品继承了上千年历史的制瓷工艺,又体现了现代艺术概念,连接工艺美术和纯艺术创作,正是这种特点吸引了她把刘建华的作品带到新西兰。

  同时,两件作品一白一黑,在观感上具有明显的对比。惠灵顿当地艺术策展人克里斯蒂娜认为,《日常·易碎》第一眼看上去松散随意,《方》看上去庄重严谨,但看完《方》,再回过头欣赏《日常·易碎》就能够看到艺术家内在严谨的表达方式。

  对于当代艺术,观众各有各的理解。新西兰广播公司记者琳达参观完毕后把《方》比作“炼金术”,认为艺术家对材质施展的“魔力”非常了得。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一名华人教师表示,《方》展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古籍描述的秦始皇陵寝内部的神奇景象,以此传递艺术家的思考。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西蒙·弗雷德则告诉记者,刘建华的创作理念体现了全球化时代艺术家的担当。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