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男子岛上养鱼20年 寒潮袭击一夜变“负翁”
2016-02-19 09:23:00
 

  1997年,当时29岁的四川内江人老黄来到广州龙穴岛养鱼,与另外一批外来“淘金者”以及部分岛上“原住民”,一起成为岛上第一批海鱼养殖户。那时他的女儿仅4岁,老黄在岛上一待就是19年,其间见女儿的次数用一只手就能数得清。最近一场寒潮袭击广州,他一夜之间成了“负翁”。“本来想再养三年鱼拿了钱回家的,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了”,他说,就算这样也绝不会“跑路”,不然良心上过不去。

  老黄高大、干练,今年48岁的他头发有些花白,比起同龄人,他显得有些苍老。因为来广州的时间长,他的四川口音也已渐渐被掩盖。“我来这边将近20年了。”在鱼塘边新盖的板房里,他为记者沏了一杯热茶,打开板房的窗,风就使劲往里钻。龙穴岛十分开阔,比起北边的广州市区,这里冷得多。

  1997年,退伍在家待了几年之后,他毅然出来闯荡。彼时他29岁,女儿才仅仅4岁。他出远门的第一站便是广州最南边的龙穴岛,没想到,这一待就将近20年。“刚来时,我给别人看鱼塘。那时候龙穴岛还非常偏僻,连通外界的新龙大桥和凫洲大桥都还没有建好,出入只能靠船。”老黄说。

  2004年新龙大桥通车时,媒体这样描述通车前的龙穴岛:“岛上仅有1家粮店、3家百货店、2名医护人员、5名小学教师,没有银行、邮局、有线电视、自来水,用电也靠岛上柴油机发电,村民进岛出岛全靠船艇,以养鱼捕鱼谋生。”

  一个木棚屋住了18年

  老黄刚来龙穴岛时恰逢该岛开始养殖第一批“海鱼”:金鼓鱼和黄鳍鲷。如今,全岛3000亩鱼塘也都只养殖这两种鱼。刚来时他就在鱼塘边搭了个棚,结果一住就是18年,直到去年年初,才搬进了新房。

  这个棚面积并不大,约20平方米左右。棚架是横竖相间的木材,外观则用致密的树皮遮挡。因为年份已久,棚子大修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用塑料皮覆盖,又勉强撑了三年。“这种房子当初盖的时候花了6000元,质量还好,不怕台风。”他说。记者发现,如今岛上绝大部分外来的养殖户住的还是这种木棚房,看管鱼塘倒也方便。

  2002年,老黄从打工仔变身鱼塘主。“当时有人走了,我问亲戚朋友借了些钱租下了一块鱼塘,后来一直扩大到6块。”如今,他与妻子俩人照看着6块鱼塘,共70多亩。

  经过10多年的打拼,他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2015年,他掏出2万元在木棚屋旁盖了一间铁片板房,30多平方米,两房一厅一厨一卫。房子里甚至还有了电视。“那是我从收破烂的人手中买的,电视买了50元,修理却花了150元。”

  每天半夜起来给鱼打氧

  虽然有好水,但养鱼并非易事。“刚来时岛上没电,要自己用柴油机发电。为了节约用电,我们半夜就得爬起来看鱼,一看缺氧,才马上就开增氧机。”老黄说,冬天天气好时只需晚上两点多起床一次,就可以睡到大天光;夏天就比较麻烦,每天晚上12时左右就在塘边蹲守,一看不行才开增氧机。

  如今,虽然养殖条件好了些,但养鱼的成本却不低。“70多亩的鱼塘,每年的租金就要6万多元。”老黄说,加上饲料钱等,一亩鱼塘的成本要去到将近2万元。如果鱼的价格好,每年的收入还是有保障的。不过,最怕就是遇到灾害。

  “2004年,我才接手了鱼塘两年,结果就赶上了小瓜虫病,每晚都提心吊胆,很怕出问题。也有不少人家的鱼没挨得住,损失惨重;幸运的是,那次我们挺了过来。”老黄说。

  损失惨重誓不“跑路”

  在外多年,半个月前老黄还盘算着三年之后回去。不过,这个想法在半个月之间被迫发生了改变,原因是寒潮。

  “原本有一些积蓄,都投进去养鱼了。”上月下旬,寒潮袭击广州,因黄鳍鲷和金鼓鱼不耐寒,被悉数冻死,一些半死不活的鱼在市场上也是低价。记者看到,在龙穴市场,一条半斤重的金鼓鱼只能卖四五元,两条黄鳍鲷才卖3元。一般情况下,黄鳍鲷每斤在30元以上,金鼓鱼每斤超过40元。

  绝大部分鱼冻死后只能掩埋,捞鱼和埋鱼都需要成本。“我6个鱼塘的鱼都死光了,积蓄没了,现在还欠着饲料钱,鱼塘的租金也没交。”老黄说,光饲料就欠了五六十万元。“之前还想着三年后能有大概200万元积蓄,现在成了‘负翁’了。”他苦笑着说,尽管如此,自己是不会“跑路”的。

  “我现在希望政府部门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一下,比方说提供一些低息或者无息的贷款,等我们第一批鱼出来之后就能还上。”在媒体报道龙穴岛3000亩鱼塘受灾后,有网友评论称养殖户亏本就想让政府买单,对此老黄等人耿耿于怀:“他们没有来看过现场,如果他们看了就知道了。政府帮我们买单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们也没有这样要求。”

  一心养鱼 8年没回家

  “(常年不见女儿,)现在她都大学毕业了,我脑子里还是她小姑娘时候的模样。”

  养鱼要一直留在鱼塘边照看,这也成了老黄回不了家的原因。家里老人过世之后,他更是基本上没回过家。29岁老黄出来闯荡时,4岁的女儿成了留守儿童,一直由家里的老人照料。自己回家的次数他用一只手就能数得出来。“总共也就回去了5次吧,最近一次见到她是在2008年春节回家了,那时候她还在念中学,我脑子里的印象还是她小姑娘时的模样。”如今,女儿已经在重庆大学毕业,并回到家乡内江工作。

  分隔8年,就不想念女儿吗?面对记者的疑惑,老黄说:“想呀,怎么不想。但如果不出来打拼,家人也过不上好日子。”他排解思念的方法就是打电话,“每天都打,但是就是看不到她的面,鱼塘这里信号也不是很好。”他说。(记者秦松)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