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灯火正阑珊
本报编辑部
猴年春节收假,你回来了——然而,你真的离开过吗?
你是否刚刚经历这样的场景:大家围坐在饭桌上,却目光游移,觑向手机,旁边几个小脑袋凑向一个闪光的平板电脑。客厅里电视热热闹闹,你,你和你,却一言不发,低着头,动着手,聊天、嘻笑,抢红包——你真的是与人在聊天,不是与手机聊天?
的确,手机入侵我们生活已经很久了。
我们不断在表情包里点击“握手”、“笑泪”,然而,你还记得什么时候牵过奶奶的手,柔软如婴儿?握过妈妈的手,粗砺如树皮?你还记得什么时候和爸爸一起,真的笑出眼泪来?你在对话框里叫了一年的“亲”,然而,你与真正的亲说过的话,可有对话框里的十分之一?
我们没有抬头,很久了。
我们几乎忘了故乡的炊烟,如何穿越清寒的晨风、童年的时空、思念的地域、拥挤的春运,等着我们去呼吸。我们身处都市时,在手机里思乡,而我们回到故乡时,在手机里游荡。
有人说,人情是最深的年味,过年最大的仪式是团圆。可是,过去的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无非在过“手机里的春节”。手机覆盖了生活诸多功能,但你知道,气味、灯火和父母的眼神,其实无法穿透LED屏。
因此,猴年春节,我们策划了“把时间还给春节”七人七天真人秀。
一共选取七位记者,在春节七天做关机体验。选用自己人,是因为我们并不确定,在手机时代,这样近乎苛刻的“实验”,会不会搅乱普通人的惯性春节。
七个人,年龄分布从六零后到九零后,手机依赖程度从轻度到重度,关机时间分七天,关机断网,从每天两小时到全天关机,渐进式拉长。七位记者每天写下“关机日记”,报告与手机分离的真实感受。
我们同时遴选了七位读者,监督关机的真实性。
的确,这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实验,日记中呈现了没有手机的焦虑、紧张和不便,但这也未必不是一个体贴人情的实验,因为我们也看到了年味,安静、温馨和踏实。
手机改变生活,这是定论,但手机与人,谁是谁的工具,却有待人们自己去认定。春节是中国人最珍视的团圆节日,这样的体验,无非是邀大家一起,抬头看一看,真实的生活,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