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2月11日电 题:当今仅存闽南式碉堡城门全貌重现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陈悦
随着一段桥梁的高架引桥拆除工程走向尾声,具132年历史的古迹台北北门——“承恩门”11日全貌重现于城市西区的天际线。
落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承恩门”,原为台北府城正门,是台北府城五大城门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也被列为世界仅存的闽南式碉堡城门。清代派驻台湾的地方官员都由此门进入台北城。历史上,这里也是老城区通往台北盆地商贸中心“大稻埕”的主要交通孔道。
11日,台北市政府专门为北门全貌重现举行一场记者会,彰显交通工程与文化保存两方面可取得共荣共生。
不过,台北府城正门得以原貌保存至今,过程颇曲折。1970年代,计划兴建在忠孝西路上的高架道路将通过北门所在位置,台北市政府预定直接予以拆除,而不像其他三座城门进行改建;因学者极力争取,才同意以弯道绕过北门,此后城门北面在视觉上被遮蔽,且未受足够保护,常被用作庆典或政治宣传时搭建牌楼、油漆标语的场所。
在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所力推的庞大的“西区门户计划”中,恢复北门景观、拆除忠孝桥引道仅是第一步。规划中,他还将整合台北邮局、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台北铁道工场等8座文化资产。另外,联系桃园机场的轻轨将直达毗邻北门的交通枢纽——台北车站,市政当局希望旅客一踏入台北,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好和进步”。
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常予人老旧无序的感受,台北人颇为在意。忠孝桥引桥,是39年前为解决铁路未地下化、北门所在城区交通瓶颈所建,如今已到“功成身退”时。柯文哲将其拆除的决定得到市民认同。以先人留下的红墙飞檐的古城门作为构建公共景观的地标性建筑物,正可凸显城市的历史积淀。
但柯文哲近期在城市各区推动大规模建设、带来频繁的交通拥堵,也让台北人十分在乎。北门重现之后,周边交通将于两天后(2月13日)全线开通;农历春节前已经出现的交通大堵塞,节后会否因为北门施工、减少两个匝道而雪上加霜?延续至今年11月底的交通“阵痛期”将考验台北市、新北市“上班族”的耐心。
但不论后续发展如何,引桥拆除、北门重现的第一步顺利踏出。在介绍拆除工程的展板上,不少参观者写下“加油!把美的事物还给市民”等感受。
历史上,北门外侧原本还建有瓮城,台北市规划中包括未来将进行重建。但若这一设想付诸实施,将冲击相邻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旧仓库”。
这是另一段的故事。日本殖民者甲午之战后从北门侵入台北,此后经营台湾的过程中扶持特定财阀,垄断茶、樟脑、鸦片、糖业经营权的三井,即其中佼佼者。
台湾大学社会所博士生林传凯去年撰文指,三井的垄断以殖民者暴力为后盾。如,1903年与桃园县山区的泰雅人开战后将其驱离,在当地经营茶与樟脑。三井旧仓库不仅仅是建物,更隐含诸多殖民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