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记者回乡见闻:警惕“互联网传销”走村入户
2016-02-10 15:51:00
 

  春节期间,记者回到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农村老家发现,现在的老百姓赚钱的机会多了,但骗子也在变着法将黑手伸向农民的“钱袋子”,尤其是种种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的传销活动、“伪理财”,不少农民禁不住诱惑,结果人财两空。

  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以前经常有推销各种药物、日用品的骗子三五成伙儿进村做广告,一些留守老人、妇女往往被骗花钱买的物品回家后却无法使用,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近年来,一些村里的年轻村民也在不断被骗,而且受骗的后果更严重。有的被拉到广西等地参加了传销,最后把辛辛苦苦攒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血本无归,回乡后从此对致富缺乏了动力,天天酗酒无心生产劳动。

  与此同时,一些村民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一些号称来自河北等地即将上市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打着“分干股”的幌子,拉村民投资入股。期间,不少公司还拉村民去公司总部考察,公司花钱给参加活动的人买衣服等手段,让部分村民彻底被洗脑,“投资一千五百元,公司上市后就能持有公司股票”,利诱村民去拉更多“下线”晋级。

  记者梳理自2015年以来的全国传销大案,不难发现打着理财旗号、“傍互联网”“傍金融圈”特点,传销人员中还不乏层次较高的人士。一些村民由于缺乏互联网、金融知识与辨别能力,被“高大上”的概念忽悠之下,上当受骗的机率更大。自此,“互联网传销”“金融传销”等骗术正在不断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以“投资理财”“干股分红”等吸引村民掏钱的行为具有很大迷惑性。比如有的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经营范围只是理财咨询服务,却号称“经过工商局审核批准”,做的是“投资事业”。对此,许多村民根本无法辨识。

  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企业打着公司上市等名义,实际上施展的正是传销伎俩。然而,这并不同于过去控制人身自由、强制要钱、发展下线的旧手段,隐蔽性更强。一些痴迷上当的村民原本有着独立经营的正当手艺、生意,在被洗脑之后,天天组织集体“在线学习”“听课”,无心生产甚至影响家庭关系。

  在青州市某商城工作过年返乡的吉先生说,近期还不断地收到多名小学同学发来的“网上投资”“新型电商”的内容链接邀请。这些所谓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先要购买一定金额的商品取得代理资格,或者直接投入资金,然后推荐别人购买成为自己的“下线”,然后就能获得稳定回报。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提升。在这一社会时代背景下,农村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等知识的认知追求、消费渴望也在日益提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对于各地农村地区的涉嫌互联网等概念的传销案例,相关部门应该尽快介入调查,从源头查起,一经查实,应给予严厉处罚,坚决斩断伸向农村居民“钱袋子”的黑手。不可否认,此类骗术活动多多具有隐蔽性与反复性,监管难度不小。记者在网络查询看到,部分骗子公司还有专人负责在各种论坛做推广,层层包装,极具欺骗性。

  因此,既要完善多地、各部门联动的常态化巡查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打击,防患于未然。此外,街道、社区、村庄等基层管理单元不应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缺位,平日里多开展一些正规的知识讲座,传授科学理财、勤劳致富理念。同时,这些基层管理单位的监督积极性应该被调动起来,一旦发现有骗术活动渗入,及早与有关部门沟通,防止更多居民上当受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勤俭方能持家。对于这些不断走村入户的骗术活动,提醒广大的农村居民不可盲目贪图超高回报率,多擦亮眼睛,还需提高自身防骗警惕性。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