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除夕这天,44岁的马红良带着纸钱、贡品到逝去亲人的坟前祭拜,请亲人“回家”过年。 周小云 摄
中新网项城2月7日电(记者 周小云)“把这一年来的阳光和风雨都告诉逝世的老父老母,希望在新的一年中,父母能继续保佑家人平平安安。”祭祖,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长辈率领晚辈磕头叩拜。也有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带着纸钱、贡品到逝去亲人的坟前叩头祭拜,恭请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
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中国传统的“除夕”。除夕祭祖,是中国农村地区流传至今的传统仪式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44岁的马红良是河南省项城市马坡村村民,自几年前老父母相继离世后,他便带着妻儿外出做生意。平日生意繁忙,再加上老家也无亲人牵挂,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到老家看看。
“往年事情多,没有安置好,现在在外稳住脚了,生活稳定了,这个春节想请逝去的父母‘回家’过个团圆年,让他们不要担心,孩子们过得都很好。”7日下午,马红良开车载着儿子来到农村老家埋葬父母的麦田里,摆上贡品,点燃纸钱,磕头叩拜。
忆起亲人在世时逢年过节的热闹场景,马红良有些伤感。他说,“孝道”最注重的是长辈在世时候的孝,亲人活着就要好好对待,不要等到亲人不在了,再悔之晚矣。逢年过节的祭祖,就是体现的孝道和感恩。
在该村生活了60多年的马洪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据马洪喜说,以前的除夕,晚饭时每家每户都会举行一个庄重的祭祖仪式。家里堂屋要摆放一个四方桌,桌上要整齐地摆放好碗、筷,还要倒上满杯的酒水,鸡、鱼、肉等十几道荤菜素菜,再摆放上香炉、烛台。等一切准备就绪,家里的老老少少都换上干净的衣服,一一站好,点燃纸钱后,长辈带领晚辈开始磕头祭祖。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在除夕夜祭祖,感触并不深,现在长大了,亲人离得越来越远了,才感受到祭祖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马红良的儿子马豪坤讲述他的感受。
他说,祭祖是一种可以让人感受到亲人间血缘的一个纽带,无论在哪生活,在哪工作,那些有着相同血缘的亲人,血脉无法割断,也希望那些在外上学、打工的年轻人,能够时时刻刻不忘孝道,百善孝为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