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东山社区居委会旁张贴文体设施采购账目明细,主动接受居民监督
兴业县东山社区街巷里,随处可见忠孝主题宣传画
■核心提示: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恩杰) 去年12月份,中纪委网站曾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讲述家国文化,其中冒死救海瑞、抵制首辅严嵩胡乱动用库银而被载入《明史》的广西兴业籍清官何以尚的故事被列为典型。他曾定下12则家训、10条乡约,传承相守500年,至今其后人为官从政者,未有一人因贪腐被弹劾举报查处。
春节前夕,《法制晚报》记者到广西兴业县探访,除了解到县文管所将投入5万元修缮乡约亭,重竖乡约碑之外;还发现何以尚故居被县纪委列为廉政文教基地;身体力行,以劳动为荣,102岁的老人去世前一个月还曾肩扛80斤重的稻谷;村务账目公开,大到征地补偿,小到文娱活动道具购置一律张榜公示。
社区中随处可见张贴的财务明细
一连下了数天冻雨,气温跌至2度的广西玉林兴业县,终于在1月24日放晴。位于该县石南镇东山社区的何以尚故居前,人头攒动,黑、白、黄、橙、红五头岭南特色的玲珑“醒狮”,前俯后仰地敬拜着何氏祖先何以尚的灵位。
“这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习俗——还福,即在腊月十六这天,将这年正月十六祈福时许下的心愿进行还福。借着六六大顺,将何氏宗亲聚在一起,吃顿饭、叙叙旧,增进彼此情谊的同时,也倡导一下廉洁忠孝的祖训家风。”现年50岁的何际良向法晚记者介绍道。
而据何以尚文化研究者、兴业县作家主席何每透露,何以尚官声清越,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清廉和忠诚。“尤其是他冒死救海瑞,抵制首辅严嵩胡乱动用库银被载入《明史》。”
据记载,何以尚初入户部做司务时,对于每天所经手数以万计的白银,除自己不沾一分一厘外,对各部门来领取的开支,十分严格,认真进行把关。有一次,首辅严嵩提议用京城守军修建宫殿及先帝陵墓,皇上很高兴地答应此议。内阁即签文到户部,要求马上调拨钱银粮饷。当时国家正需大量钱银用于救灾及调拨海防。何以尚以库银当用于急处、实处为由,3次停拨银两,并呈文内阁,要求缓办。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严把账务开支关,其实跟当下我们实行的村务信息公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被继承和发扬了的。我们将农田水渠建设、社区道路硬化建设,还有教科文体等公共器材采购的账目均在社区张榜公布,自觉接受居民监督。”东山社区副支书何培强如此陈述说。
另据其介绍,如今兴业县对于农村社区居民医保,及低保户的困难补助都不再经过镇社区一级,直接汇入居民账户里;征地拆迁、架桥修路等涉及的补偿款也直接汇入失地农民账户。“譬如,东山社区的农民因黎湛电气化铁路项目建设,农田被征用,每亩地38000元。这些都是由县征收办直接和村民对接,带其在田间地头丈量实际征占面积,再将相应的补偿款打到个人银行账户上。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群众的合法财产不受损失,也避免了民生工程款项被截留或者侵吞的情况。”
正如何培强所说,记者走在东山社区道路上,随处可见居民院墙张贴着公共民生工程财务支出的明细表。其中一张社区文体用品采购明细表上,大大小小的物件道具被整整齐齐地罗列了几十条,与其相对应的采购数额也一目了然。
何以尚后人曾担任玉林市纪委副书记
“何以尚的廉洁不仅仅体现在为官为政上,也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兴业县档案局局长、县志办主任杨耿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引述了兴业县志有关何以尚辞官回乡的细节。
据记载,万历十八年(1590年),何以尚以64岁高龄辞官回到家乡。村中乡邻亲戚皆以为他为官数十载,又以三品之员衣锦还乡,一定满载而归。谁知何以尚和眷属只带了一辆马车、几箱书卷回来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了解到,何以尚夫妇墓位于兴业县大坪山。何每称,文革中,此坟墓惨遭破坏。“掘墓者用雷管、炸药将墓炸开,将何以尚夫人尸骨上附着的耳环拿下,并搜出一把铜质的梳妆镜,此外并未发现其他珍贵的陪葬品。”
而据了解,何以尚之后,其故里东山村仍人才辈出,其中明清两代便出了亚元3人,举人57人,秀才139人,五品以上官员7人,知县以上官员20多人。自1977年新中国恢复高考至今,全村共有博士生3人,教授10多人,研究生及大学专科以上的600多人。
而在何以尚故居的荣誉室,罗列着当今活跃在党政界、医卫界、文体界、工商界的何氏名人。其中党政界罗列了15人,有在广西自治区卫计委担任领导职务的厅级干部,也有玉林市直机关的处级干部,甚至有的还长期担任玉林纪检系统的官员。
兴业县纪委常委刘胜东则坦言,近些年纪委所查处的一些违规违纪的官员中,确实未见有何氏后人。“我们开展纪检工作,不管涉及到谁,绝对会依法依规查处。从不会因为我们兴业县出了一个大清官何以尚,就不去查他为官的后人。”
曾长期担任玉林市纪委副书记,现为玉林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的何小佳对于先祖何以尚所制定的《乡约十条》回忆称,他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去乡约亭玩耍,坐在亭子下的老人会叫他们注意看亭柱上的牌匾,那上面刻着《乡约十条》的内容,其中有劝村中子弟读书积善的内容,也有崇尚俭以养廉的规定。
“这些乡约的内容我耳濡目染,记忆犹新,以至于在改革开放的当下,从事纪检系统工作,常常面对各种经济利益,在自己坚定信念,保持定力,淡泊名利,不被腐蚀与诱惑的同时,还要去警示教育身边的其他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事,诚诚恳恳做人。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走得更远”。何小佳说。
家中孩童从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
在东山社区居民何蕉家中,记者看到门口两边张贴着以孝悌为内容的挽联。聊天中,何蕉称,102岁的祖父何元记刚刚去世两个多月,望着其生前与家人的合影,他陷入深深的追思中。
“我大哥在广东中山那边做生意,我在兴业县城跑运输拉石料。我父亲则在家照顾年事已高的爷爷,一家人光景过得倒也挺富足。原本这样的家庭,是不需要爷爷去操劳的,但是庄稼地里苦了一辈子的他,却也闲不住,常常下田干农活。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还肩扛80斤重的稻谷去磨房。”
何蕉称,爷爷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乡约里的“农田为本,勤耕力作”的规定,并告诉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最光荣,自始至终不能忘却自己是一个农民。为此,何蕉计划着和大学毕业的堂弟何迪承包当地数亩农田,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
出生在何以尚故居里的第12代后人何报源,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孩提时在大院里背《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的场景。“那时,整个院子里要住七八户人,除了正常的烧火做饭,剩下的就是朗朗的读书声。父辈看着我们一页页将《三字经》背完,背的不对的地方就予以指正。”
何报源还回忆道,每当过春节,一大家子聚在饭桌上吃年糕的时候,父辈会讲尊老爱幼,忠孝廉洁的家风;并且告诉后世子孙,一定要勤奋读书,将来有个好出路。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长大,何报源考取了广西农学院,当过多年教师,后来下海经商。
“即便现在我在县城有房子,子女又都在南宁工作,但是我们也总会在传统佳节里回到这幢祖宅,看着长满青苔的瓦片,还有古香古色的牌匾,在时光隧道里怀旧的同时,也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何报源如此感慨道。
家规规定
目无法纪的子弟逐出族门
据了解,兴业县纪检部门已将“何以尚故居”定为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而历经风吹日晒,年久失修的乡约亭也将在明年由县文管所出资5万元予以修缮,并且竖立乡约碑,令其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另外在何以尚故居廉政文化广场,一堵围墙专门被辟出,做成县镇村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长廊)展览。上面有兴业县教育局原局长刘瑜贪污案,3名镇卫生院院长吃回扣被查案,兴业县山心镇综治办原副主任吴家明侵吞扶贫款被查等贪腐案例,唯独不见东山社区位列其中。
对此,何培强称,这跟传统的家风家规及乡约有很大关系。“先祖何以尚制定的《乡约十条》第四条规定,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如滥用挥霍,贪污蒙骗,送官究治。”
何每则表示,何氏的家规也很严格,规定对于目无法纪、胡作非为的子弟一律逐出族门,不入家谱。“正是因有这样严厉的家规在,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何以尚这块廉政文化金字招牌,纵观历朝历代兴业何氏族人,不论文治武功,抑或渔耕樵读,始终遵法纪守规矩,为民者鲜有违法犯罪,为官者清廉正义,这彰显的是家规家训在人文熏陶上的强大影响力。”
文并摄/深度记者 张恩杰
发自广西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