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张常宁。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总得分第一,扣球第一,发球第一,接发球第三,拦网第六……张常宁在本赛季女排联赛的统计数据简直亮瞎了眼,最终夺得联赛“最有价值球员”称号也算实至名归。决赛输给天津后,张常宁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虽然最后有点遗憾,但这也已经是我们拼搏出的结果!不完美证明我们还有空间,明年继续冲!”
是的,继续冲!就像她走过的这20年,总是在“向前冲”的状态下掠过人生一个又一个“关口”。
扬子晚报记者 殷小平
第1关:打球还是上学
经常会有人问起张常宁名字的由来,她总会一板一眼地回答:“我是南京人,妈妈是常州人,所以名字里有‘常’又有‘宁’……”
张常宁从小不仅运动方面有天赋,文化学习方面也很有天赋。她小学时所在的游府西街小学,是南京白下区最著名的学校。即使在这样的名校,张常宁依然显得出类拔萃,六年级的时候,她还光荣当选“南京十佳少年”,白下区就她一个。
作为“南京十佳少年”,张常宁本可以保送进入南京最著名的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就读,但是张常宁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南京三中,一所排球传统学校。
在南京三中,张常宁的班主任徐遵会老师至今仍对这个高个子的孩子印象深刻,徐老师教数学,张常宁的数学成绩又特别好,考试经常考第一,甚至还常常考满分。
对于这一点,张常宁的妈妈江秋寒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学的,连那些附加题也常常拿满分。”
到了初二、初三,张常宁因为在训练和比赛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掉了一些课,学习成绩稍受影响,“也就是不再稳定在第一名了,偶尔会掉到第四、第五名,她的班主任徐老师就会来找我们,劝我们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不要因为训练和比赛耽误了孩子的文化课。”江秋寒告诉记者:“我们那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孩子今后到底该走哪条路?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排球,一方面孩子自己喜欢排球,另一方面她条件那么好,小学毕业就已经1.88米了,不打球可惜了。”
第2关:沙排还是室内
张常宁的排球天赋传承于他的父亲张友生。张友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排球国手,参加过世锦赛,亚锦赛和1984年奥运会,与汪嘉伟、胡进等都是队友。
张常宁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身高和球技,还有对排球的热爱。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排球队里玩,最喜欢看同父异母的哥哥张晨打球。
小学的时候,张常宁练的一直是室内排球。到了初二,中国沙滩排球国家队因为缺人,临时招募14岁的张常宁成为最年轻的集训球员,两年后,她便与马园园配对在2011年亚锦赛夺得银牌。
虽然沙排成绩也非常出色,但张常宁自己却更喜欢室内排球。她当初之所以同意打沙排,是因为在转入沙排之前,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答应她,随时可以转回室内。
然而等她真想转回室内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阻力:江苏省体育局出于全运战略考虑,想让张常宁继续留在沙排,拒绝将其转入室内。
那段日子,是18岁的张常宁最痛苦的日子,看着昔日小伙伴们在赛场上摸爬滚打,自己却无球可打,仿佛成了这个世界的弃儿。2013-2014赛季,直到联赛开打,张常宁还没拿到联赛注册资格。
2013年11月22日,《扬子晚报》一篇题为《江苏省体育局为一句承诺“自残”,女排天才张常宁疑遭封杀》的文章为张常宁抱不平,此后又不断追踪报道此事。舆论的关注终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江苏省体育局最终同意放行。
2013年12月29日,联赛第八轮,终于拿到注册资格的张常宁披挂上场,在与杨方旭率领的山东女排的较量中惊艳全场,在兼顾五轮一传的情况下,仍拿下全场最高的26分。
从这一天开始,张常宁开启了她室内排球的辉煌生涯。
第3关:主攻还是接应
从江苏队到中国女排二队,张常宁用了一年时间,从中国女排二队到一队,张常宁也只用了一年时间。
张常宁在主攻和接应两个位置上的自由切换堪称奇迹,不仅在国家队,这个赛季的排球联赛,江苏队主教练蔡斌也几度让张常宁切换模式,每当主攻惠若琪不在场上时,张常宁就是需要主接一传的主攻手,而当惠若琪上场时,张常宁就成为专司进攻的接应。
谈及联赛的位置变化,张常宁坦言肯定会有一点影响,“因为一个左一个右,就都是相反的,所以适应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张常宁的位置,江苏主帅蔡斌认为:“我还是希望她能够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吧(叹了一口气),她的位置再不定下来对她可能会有影响了。”但蔡斌也有苦衷:“现在我的决定微不足道(再叹了一口气并且苦笑),所以我只能……只能配合国家队吧……”
而张常宁自己对于究竟是应该打主攻还是接应倒是看得很开:“这个听教练安排吧,需要我打什么就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