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尼罗河入海口的清晨鱼市
2016-02-01 17:56:45
 

  新华社开罗1月31日专电特写:尼罗河入海口的清晨鱼市

  新华社记者王雪

  1月31日清晨,雾霭沉沉之中,埃及冬季特有的小雨淅淅沥沥落下,位于埃及北部尼罗河入海口处的小镇子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这座名叫“灯塔庄园”的小镇起源于古时的渔民村落,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北约200公里,被称为“埃及母亲”的尼罗河在此奔流入海。伴着晨曦与地中海扑面而来的海风,连夜工作的渔船满载而归,岸边的鱼市则迎来了清晨的喧嚣。

  “二十,一次!三十,一次,两次!五十,一次,两次,三次,成交!”一位中年鱼贩吆喝着,脚下摞满了一筐筐新鲜的鱼虾,周围挤满了挑选海鲜的买主。

  在狭窄而泥泞的岸边小道上,渔民们将一夜的收成卸下船,就地交易。每天最鲜美的鱼虾便从这座小镇运往全国各地。

  对于埃及人来说,打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行业。渔民通常代代相传,聚居在沿海的小村落里,每天伴着日落出海,日出归来。日复一日的劳作赋予了他们黝黑的肤色,也丰富了埃及成千上万家庭的餐桌。

  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埃及的渔业工作者在今天仍旧在为生计奔波着。

  70岁的萨阿德·迪亚卜穿着防水靴,一边动作利落地清理着小船,一边告诉记者:“我从10岁开始打鱼,这艘船归我与我的兄弟们共有,全家60多口人都靠它生存。我记得小时候,渔民们都是富足人家,但现在,因为物价上涨,油钱等贵了,鱼市的买卖不如从前了。”

  老人说,冬天收成不如夏天,有时候出海要三天三夜才回来,到很远的海域去,“像我这样的老头儿,孙子都有好多了,我带着他们干活”。

  “老迪亚卜我也认识多年了,他们一大家子都在这儿干活,”旁边的中年鱼贩马希尔·阿卜丁从人群中走来对记者说。他穿着灰色工作装,裤腿上满是泥水。

  “我是专门做买卖的,不出海。我替渔民把海鲜卖出去,干这行也有20多年了。清晨5点多,买主就开着小卡车从各地到这边来,最近天冷,加上物价上涨,买主有点承受不起了。就盼着天气暖和吧,”他说道。旁边买卖吆喝声,卸货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渔业是埃及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据埃及政府数据,2013年埃及有超过4000艘注册商业渔船和4万多艘无动力渔船在地中海海域捕鱼,渔业工作者超过8.9万人。但由于经济萧条、渔业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埃及渔业仍待进一步发展。

  “我是干雇工的,早上过来等活儿,船上的人雇我跟着出海。每天我都在这里,现在出海一般一两天,或者更久。我从小就做这一行,其实捕鱼是很危险的工作,除了在海上可能遇到危险之外,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约30岁的渔民阿拉·穆罕默德对记者说。与其他人的满面风霜相比,阿拉·穆罕默德多了一份乐天派的幽默。

  “我已经结婚了,还有一个儿子,虽然日子艰难,但祖祖辈辈的生活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他说。

  “要问我希望啥,我盼着埃及也能为渔民成立一个工会,为退休渔民找个养老的办法,还盼着儿子以后别干这行啦!”阿拉·穆罕默德对着镜头露出朴实的笑容,仿佛身前一艘艘渔船上满载着未来。

  晨曦终于冲破层层雾气照亮这座海边小镇,一辆辆小卡车载满了鱼市的收获奔向远方。生活,总归是生活。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