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顺 画
自1月9日监管层重新对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设定限制以来,大宗交易被不少人士解读成为减持留了“后门”。昨日,1月全月大宗交易数据出炉,共有226只个股出现大宗交易,涉及金额221亿元,较去年同期反而下降近半,其中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的案例并不多。
A 大宗交易同比下降三成
随着去年7月股灾期间“减持禁令”到期,证监会1月7日对大股东、董监高减持做出新规定,沪深交易所1月9日双双发布关于落实《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相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对二级市场减持及协议转让减持均作出明确的限制,唯独对近年较为盛行的大宗交易减持没有提及,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给减持留了“后门”。
不过,究竟有多少股东通过这扇“后门”减持呢?羊城晚报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进行统计,截至1月29日,共有226只个股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合计转让股份17.33亿股,合计交易金额为221亿元。其中有67只个股交易金额过亿元,最大成交额来自中毅达,达到9.87亿元;同时有90只个股成交金额未超过2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不但未超越去年同期,反而远远落后。去年1月,共有316只个股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合计转让股份37.68亿股,合计成交金额412亿元。其中成交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5只个股,金额最大者为海思科,减持金额超过21亿元。而减持亿元级别个股达到110家。显然,对比去年同期,今年大宗交易涉及公司数下降三成多,而涉及金额下降近半。
分析今年1月大宗交易卖方,其中明确为控股股东减持的公司仅有6家,整体占比并不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有近100家公司的控股股东承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减持。此外,持股5%以上的非控股股东减持案例也并不多,不到10例,其中减持量较大的主要是一些新近有资本运作的公司的二股东。最大的抛售力量还是来自一些持股刚刚获得解禁的股东,大宗交易成为其快速撤退的渠道,如浙江世宝、华锐风电等。
B 部分减持影响二级市场
不过,大宗交易数量及金额整体明显低于去年同时,确实有不少大宗交易影响到股票交易价格,部分大宗交易则较为“奇葩”。
1月21日,上交所披露,1月18日投资者陈某某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买入中毅达股份,卖出方为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1月21日集合竞价开始,陈某某连续申报卖出该股。9时54分57秒至9时59分55秒,陈某某申报卖出58笔,合计107.7万股,成交68.39万股,成交金额为912.59万元,占同时段该股成交的比例为21.66%,将股价由13.79元打压至13.03元,打压幅度为5.84%,严重影响了该股的交易价格。
根据相关规定,陈某某的卖出属于连续申报、密集申报影响证券交易价格的异常交易行为,上交所立即对陈某某的账户采取了盘中暂停证券账户交易的监管措施。
沙钢股份则出现了“雷锋式”的接盘方。由于重组失败,自1月21日复牌后,沙钢股份股价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一字跌停,而截至1月29日收盘仍然聚集了140万手的抛单,跌停秀仍未有终止之意。不过该股却在1月25日、26日连续两日出现了三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分别为257.7万元、348.24万元、298.69万元。更为奇怪的是,接盘方分别以17.18元、15.46元的当日收盘价买入,相比昨日11.27元的收盘价,短短数日上述接盘方已经浮亏20%-30%。(记者 吴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