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联合团队,在星团中恒星星族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有望揭开恒星形成之谜。该成果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
据介绍,包括太阳在内的几乎所有恒星最初都是在星团中形成的,星团中恒星如何形成一直是现代天体物理的焦点问题之一。“过去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星团只能在其诞生的最初几千万年之内形成恒星。但近年的高分辨率观测发现了银河系的球状星团普遍包含两个或更多恒星星族,这使得天文学家们对星团中恒星形成的理论产生了怀疑。”邓李才说。
遗憾的是,由于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都十分“年老”,早已失去了其形成初期的动力学特征。所以尽管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多星族现象,但对于星团如何产生第二族及以后的恒星、它们如何演化等问题,一直缺乏观测证据和理论上的诠释。
为此,时为北京大学博士生的李程远和他的两位导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邓李才和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外籍教授何锐思共同设计了一项计划,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开展了历时一年的仔细研究。
“去年冬天,当我分析一个系外星团的数据时,我发现了两支恒星星族,它们属于同一个分支的恒星,年龄几乎完全相同,就像是在过去的一瞬间突然形成的。我立刻意识到,我们大概发现中年星团中的第二代恒星了。”该成果的领衔作者、现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的李程远说。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们都认为星团中的新恒星源自内部物质循环,也就是说星团通过自身第一代恒星爆炸之后残留的气体来形成第二代恒星。而通过动力学分析,李程远发现这些新的恒星实际上是星团从外部吸收形成的。
“我们发现的第二代恒星像是‘寄生’在星团中的新成员。”邓李才说,“我们最终推断,星团中年轻的恒星星族很可能是外来物质的产物,这为星团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记者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