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童们正在认真创作
当你乘坐郑州地铁一号线时,有没有注意过站点的浮雕?比如二七广场站飞翔的鸽子,农业南路站的木版年画,还有黄河南路站的钧瓷?
当然,有趣的远不止这些,还有文博广场的十八罗汉钢塑、环保警世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门前的红色雕塑《放眼九州》……
这些都是由郑州一群迷恋雕塑壁画的老玩童们创作的,他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地铁站点浮雕他们有功劳
今年63岁的张松正原来是郑州市群众艺术馆雕塑壁画院院长,因为痴迷雕塑,即使退休了,他也不愿丢下老本行,每周都会到以前的雕塑工作室逛逛。
他快退休时,正赶上郑州地铁一号线征集每个站点的浮雕作品,他就和他的伙伴们报名参与。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61岁了。
“我们就是一群爱玩的人,因为对雕塑感兴趣而认识,‘革命情感’有的都已长达十多年。”张松正说着,把他的一个伙伴推向前。他叫马亚非,河南省美术馆原馆长。
马亚非说,以前他一直搞行政工作,对于雕塑只是外行。其实“门外汉”不光他一个,陈宗铭之前在郑州科技馆工作,只会画画,对雕塑也是一窍不通。后来,雕塑壁画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免费学习、锻炼的平台,他们这才“上了道”。
地铁一号线二七广场站、农业南路站、黄河南路站、郑州东站站内的浮雕作品可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这些城市“符号”
也是他们的作品
张松正说,他们这个圈子核心的有7人,能参与活动的至少几十人,活动“据点”一直在雕塑壁画院。
“我的雕塑水平只是小学二年级。”72岁的陈宗铭这样评价自己。不过,如此谦逊的他也有不少名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位于科学大道瑞达路口那座名叫《成功之路》的爱因斯坦雕像?它就是陈宗铭设计的,凌乱蓬松的头发、花白俏皮的胡须,不少人第一次见它都会赞叹一番。
53岁的宋文超是名下岗工人,多年前进入雕塑壁画院学习,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门前的雕塑《放眼九州》就是他的作品。
“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始祖山)上的炎黄二帝雕塑就是雕塑壁画院发起人之一吴树华的作品。”雕塑壁画院院长杨金想说。
这群老玩童的代表作还有很多,比如文博广场的十八罗汉钢塑、环保警世钟等。
雕塑是门艺术更是场修行
采访中发现,这个团队有个特点——谦卑,他们口中谈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对自己同伴的夸赞。
“雕塑是门艺术更是场修行。”或许,张松正的这句话能解释上边的原因。
把雕塑看成是场“修行”,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吴树华、张松正、马亚非等人发起“用雕塑艺术支持抗震救灾”,全省的雕塑、美术爱好者加入,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创作了六七十件作品,现在收藏于“建川博物馆”。
在2013年、2014年,这群老玩童连续举办“肖像培训班”,免费授课,教喜爱肖像雕塑的年轻人。
杨金想说,他们没有人抱怨辛苦、计较得失,都在全心全意地教年轻人,他们希望能将雕塑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