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云南新修边防巡逻道 到中缅界碑3小时变半小时
2016-01-25 10:06:00
 

云南新修边防巡逻道到中缅界碑3小时变半小时

  边防巡逻道修通后,为部队机动提速增效,实现了快速投送。这是怒江军分区边防官兵乘车巡逻时的情景。梁 敏摄

  共管共护,条条都是连心路

  1月18日晚,距离云南省福贡县亚坪村9公里的中缅边境31号界碑我方一侧燃起山火。

  “着火啦!”民兵刘兵第一个发现火情后,一边打电话向镇武装部汇报,一边招呼村里的民兵前往灭火。火情就是命令。大家有的骑摩托车、有的开上农用车,火速赶往事发地。由于火情较小,加之民兵反应迅速,山火很快被扑灭。

  “过去我们组织民兵集训时,经常强调要反应迅速、救援有力,但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却常常受交通影响不能做到快速动员。像这一次的行动,如果没有新修的巡逻道,山火很有可能会烧过边界,损失无法估量。”福贡县人武部部长瞿永爱说,从亚坪村到中缅31号界碑虽然只有9公里,但过去道路不通,要到界碑只能步行,翻山越岭需要3个小时。现在有了巡逻道,半小时就能到达。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一盘棋思想,边防基础设施不但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而且发挥出的效益也越来越多。”该省边防委副主任、省军区司令员杨光跃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军地建立国防和经济两利体制,共建共管边防巡逻道,不仅有力地改善了巡逻执勤、应急应战条件,而且使沿边 528 个村寨结束了不通车的历史,成为连接兵心民心的连心路。

  “滇处岩疆、山谷险阻、行路之难,视蜀道而过之”。这是《云南通志》的描述。用传统观念看,云南一直被认为是沿边和交通末梢。“山间铃响马帮来”,曾是云南边防官兵巡边、群众出行的重要方式。

  路通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机遇、带来改变。近年来,云南交通加快推进“接口”建设,助力云南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边防委也多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将加强边防巡逻道建设作为落实强边固防、国防动员、富民兴边要求的实际举措,主动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常抓常议。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边防巡逻道和边境国防路建设告别了以往由边防委和国动委“单打独斗”各自建设的局面。

  沿边地区都将此工程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工程实施中,他们遵循“政府主导、军队提需求”的模式,主动听取驻军部队、人武部的意见,会同交通、土地、林业等部门组成联合勘测组,对拟修项目进行逐个、逐段、逐点勘察,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力求使巡逻道建设与省公路建设规划相结合、与交通战备路建设相结合、与现有的边境乡村道路相结合、与森林防火道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云南省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军地共同筹建边防巡逻道等基础设施提供了政策指导。

  路修好了,后期管理更是重点。某部通往边境的巡逻道刚修建好时,“肠梗阻”现象曾让官兵怨声载道。原来,该巡逻道通车后,几个老板便在巡逻道边开起了采石场、采沙场。因车流量增加,加之拉石拉沙的车经常超载,巡逻道受损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塌方、下陷,特别是受到雨水冲刷,巡逻道变成“肠梗阻”无法保障巡逻车通行。

  “巡逻道是军事设施,在保障部队战备执勤和国防动员的同时造福边民,本身就是规划设计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现在受损严重,该如何管护!”在部队单方派人维护巡逻道效果不佳后,巡逻道的管护问题反映到了当地国动委。国动委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问题。但此事敲响了警钟,随后他们依据《军事设施保护法》,协调各边疆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台了《边防军事设施管理实施细则》,以法规的形式对巡逻道及其他军事设施使用、管护的范围、内容、责任、要求等作了细化,并将管护作为军民共建的重要内容,纳入军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范畴,强化了军事设施的保护。

  去年,他们又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积极加强协调合作,形成了由部队与当地人民政府、客运站公司、矿山企业、种植户“五位一体”的军民共管共用共护机制。按照这一机制,他们适时请驻地交警部门对巡逻道上行驶车辆进行联合检查,对超载和违章行驶者,由地方相关部门按照《军事设施保护法》和《边防军事设施管理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他们还联合驻地政府广泛开展了评选“维护巡逻道畅通的好公民”活动,对管护巡逻道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

  经过积极探索,困扰和影响边防巡逻道通畅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军民共管共护巡逻道成为共同的自觉行为。去年8月17日,连续的暴雨使得边防某团七连的巡逻道多处塌方。雨停后,乡政府及时发动巡逻道沿线的矿厂老板、种植香蕉农户、跑运输的中巴车司机、附近电站的工作人员,仅用半天就清除塌方30多处,疏通了巡逻道。(曾浩云 赵磊 记者 严浩)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国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