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24日电 (见习记者 吴雨辰)生产总值连上三万、四万亿台阶,全面小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这是《2011-201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给出的成绩单。其中,全面小康水平明显提升,综合评价值居全国第一。
全面小康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综合考量。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全面小康水平明显提升,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4年,浙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7.2%,比2010年的91.65%提高了5.56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
“十二五”期间,浙江GDP从2010年的27748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42886亿元,年均增长8.2%,高于7.8%的全国年均增幅。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连续20年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为77644元,列省区第二,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虽然GDP年均增速较“十一五”期间有所回落,但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2%;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从2010年的2.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6万元,翻了一番;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基本同步,农村快于城镇。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14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5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0年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0年的2.42缩小至2.07,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十二五”期间,浙江就业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4年,浙江省从业人员为3714万人,比2010年增加7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9.5万人。2011-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5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12%降低到2.93%。2015年末,浙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79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95万人,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在环境整治方面,浙江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战略举措,稳步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2014年以来,该省全面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建立健全五级“河长制”,累计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治理黑臭河5106公里,建设城镇污水管网6437公里。与此同时,浙江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该省平均霾日数53天;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平均为4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3.0%;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为78.2%,比2013年提高9.8个百分点。
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浙江也没有忽视文化的发展。
2014年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2188亿元,占GDP的5.5%,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占GDP的4.8%,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普通百姓来说,触手可及的文化设施明显增多。2014年,浙江文化馆和图书馆分别达到102和98个,博物馆187个。至2015年,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92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十三五”时期,如何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方面更近一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浙江的新任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