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中东局势乱云飞渡、“阿拉伯之春”残春无夏;一些国家死水无澜,一些国家暗流汹涌。但中国的中东外交仍然清醒、平衡、执着地推进,胸怀大势与格局,心藏静气与定力。
沙、埃、伊是中国“邻外交”的战略支点。中国以建设性姿态参与中东事务,发挥大国责任,展示履中不倚、与国为善、不分亲疏的外交哲学和艺术。
中东地区战略矛盾交错,国际关系复杂。大国首脑出访,同往几国者罕见。2015年,奥巴马访沙、普京访伊、奥朗德访沙、卡梅伦访约,都是拉盟友、抱团伙。相反,中国牵挽各方、劝和促谈,不结盟、不干涉,不谋求势力范围。
外交者,唯达如此无我境界,方能实现全方位平衡;也唯有具备如此无私襟度,才能妥善处理中邻美、中俄邻关系,平衡中沙伊、中埃伊关系。可见,国家品格、国家信誉、国格魅力,构成中国中东外交之基。
同时,扩大“朋友圈”、建立“合作圈”,才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的“兼爱”说运用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即是强调互信互利的整体性和平等性。
习主席出访三国,在讲到这几组双边关系时,多次阐述“兼爱”思想:强调同舟共济、结伴而行;摒弃零和博弈、以邻为壑;以好朋友、亲兄弟、真伙伴定性,以共赢、共进、共利定调,以互信、互助、互荣定向。
在治国理政、发展模式等方面,中国也积极贡献着智慧,与三国分享国情观、道路观、稳定观、发展观及安全观。在国际交往时,习主席经常引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俗语。中国一如既往,支持沙、埃、伊三国自主决定前途命运,自主探索变革与发展道路。
习主席先后在三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阿、中伊要做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者,阐释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应互相欣赏、学习、尊重及包容。早在2014年6月5日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主席就指出,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和偏见;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
习主席关于文明互鉴、互赏的讲话,激浊扬清,以正视听,给美欧舆论充满“负能量”的文明观、民族观带来强劲的清风,为濒临教派冲突、文明冲突的中东乃至国际反恐合作注入强大正能量。
“9·11”事件15年来,暴恐袭击频发,波及范围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扩大到兴都库什山脉,中东、北非、南亚、中亚、东南亚,狼烟四起。西方舆论恨乌及屋、化橘为枳,甚至将特定宗教、民族与激进主义混为一谈。
伊斯兰教以和平为主旨,伊斯兰文明内在的和平精神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领悟,也为其他文明所肯定。习主席关于两大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重要论述,有助于匡正伊斯兰教“清”、“真”、“正”的形象,提升温和派穆斯林的话语权,推动文化领域开展反恐,以在意识形态源头上遏制恐患。
中东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构想的必经之地和先天伙伴。习主席的三国之行,变构想为共识、变方略为政策、变计划为项目、变项目为工程。总之,变中东国家“向东看”为“向东干”,实乃务实合作之旅。
无楫者不济。中阿、中伊的经贸合作舟桥,即是发展战略对接、利益捆绑、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及市场融合。双方的合作真谛,是应该做到重能源又不唯能源,重资金又超越资金、基于产能合作又跳出产能合作。为此,双方政治层面的决策与拍板尤为重要。
习主席此访,突出了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相结合、两腿走路、双桨同划的方式。在多边合作层面,力推中阿合作论坛及其机制发挥作用,用足中国与海合会的对话平台。如访问首日,中沙同意推进“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可谓开门大吉。
在双边合作层面,中国与沙、埃、伊对口共建,捉对发力,“开发”出一系列合作成果:商品吸收器、资金变压器、技术增长器、科技孵化器。彰显中国既谋求自身发展,更积极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国应像江河下游,众水交汇、容纳百川。老子主张国与国关系应互相谦下,尤其是大国对待小国,更宜以谦虚取信。
习主席的中东三国之行,彰显“元首外交”的境界与格局,凸显与国为善的外交哲学。政治、文化、经济合作深化,加重了中阿、中伊关系的战略砝码,有益于促进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稳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陆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