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背包警”行走在乡间铁索桥上。王东明摄
图为上门为山里不便出行的民众拍身份证照。王东明摄
图为在偏远乡村进行普法工作。王东明 摄
中新网宁德1月22日电 (吕巧琴 叶茂)福建寿宁县坑底乡位于闽浙边界的群山延绵中,平均海拔900多米,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素有“寿宁县西伯利亚”之称。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下一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然而,在这个偏远的乡村,却活跃着几名基层公安干警,他们背着背包,行走于大山之中,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背包”警察。22日,记者来到了这里,走进“背包”警察的生活。
“背包代表了一种韧劲,我们走的路多了,群众走的路就少了,虽然说是辛苦了一点,但是方便了群众。”寿宁县公安局坑底派出所所长陈智辉如是对中新网记者说。
连日来,随着强冷空气的侵袭,坑底乡的温度骤降至0度,高海拔山区则更为寒冷。一大早,当记者抵达坑底派出所时,陈智辉正在整理他的背包,准备和干警廖捷到辖区龙溪村龙岗自然村为老人办理二代身份证,并进行防诈骗普法宣传。
打开背包,里头装着用于办理二代身份证所需的笔记本电脑、指纹采集仪、摄影器材、白色背景布,及警务预约登记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登记簿和16种安全防范宣传单等,背在身上,颇有重量。
跟随陈智辉和廖捷驱车前往龙岗村,将近40分钟的车程中,一路是蜿蜒颠簸的盘山公路,几乎全是临崖路段,窗外,毛竹弯腰笼罩在浓雾之中;进村道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碎石和黄土铺就的机耕路。
“这条公路刚通车,以前我和同事都是骑摩托车,然后再翻山越岭徒步进村。”陈智辉告诉记者,车去不了的地方,全靠双腿,有的时候一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
走进这个偏僻的自然村,村中房屋大多是破旧的木头房子,村民并不多,但看到陈智辉和廖捷后,都显得很熟络,说得最频繁的就是,“所长,你今天又来啦,”“今天来干嘛啊”……
在与村民唠唠家常后,陈智辉和廖捷来到70岁的村民叶竹付家中,为他68岁的妻子李贵英拍照,采集指纹,以用于办理二代身份证,并送上春节慰问品。
叶竹付称,妻子是云南人,18年前带女儿流浪到浙江庆元县,被在庆元打工的他收留,随后结为夫妇。因妻子不会说普通话和方言,也说不清个人信息,一直未落户。
“老人家身体不好,没有户口,农保、社保也无法办理,看病也报销不了。”陈智辉说,去年走访得知后,经多方调查和协调,为李贵英补录了户口,这次上门就是为她办理二代证,办完后再送过来。
像龙岗这样偏僻的自然村,在坑底乡有不少。该乡下辖20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最远的离乡政府28公里,全乡人口2.2万。一些偏远村庄的村民到乡里办事往往要花上一整天时间,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连低保、社保的补助款都无法到乡里领取。
面对这些具体问题,2012年12月到坑底派出所任所长的陈智辉,上任第二天就开始走村串户,一个月内走遍了辖区所有村庄搜集社情民意,并结合当地实际,在福建省公安机关率先提出“背包式移动警务”模式。
2013年初,在陈智辉的带领下,派出所的干警背上背包,穿梭于坑底乡的群山之中和田间地头,开展警务预约、上门办证、驾考下乡、普法宣传、结对帮扶等便民服务,将日常警务活动前移并延伸至辖区各自然村及群众家门口。
“我们派出所的工作就是这样,很多都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有可能就是大事,肩上的背包,让我忽然觉得工作很有意义。”廖捷称。
仅1年时间,陈智辉就与同事入村收集民情民意150多条,实际解决137条;下村预约各类户籍业务132份,实际办结116份;制作户口调查笔录460多份,送证上门700多张;开展驾考下乡6场,321名群众在家门口成功拿到驾驶证。
陈智辉介绍称,这种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三个一”:即一本笔记记住社情民意,进村入户记录各类治安工作信息和群众所需等;一个背包背起群众重托,主要是现场受理户籍业务;一套台账做实基础工作,掌握辖区动态。
晚上6点,小乡村已是夜幕降临。陈智辉和廖捷回到所里,将当天走访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建立台账。记者注意到,陈智辉不时用红色的笔和蓝色的笔在做着记录。
陈智辉告诉记者,平时走访他会用黑色的笔记录,回到所里,对已办结的事项用蓝笔标记,对未办结的用红笔标记,一目了然。
长期扎根基层,陈智辉获得了众多荣誉,2014年10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称号;2015年1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被福建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
陈智辉说,“背包警务”比较清苦,一句话就是有点累,看你扛不扛得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