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听上去很美”,但准确讲就是小病、等得起的病,在印度公立医院看确实几乎不花钱。如果是大病或者意外事故等,印度人不会只选择效率相对低下的公立医院。尽管印度私立医院价格较高,但治病救人的水准还是世界公认的,剩下的问题只是钱谁出,政府、单位、个人谁出大头,医保怎么个保法。
新德里司机拉赛尔去年的圣诞夜是在医院陪母亲度过的,作为这个基督教家庭的长子,他必须承担起母亲因车祸住院带来的一大堆麻烦事。母亲身上3处骨折,需要做两次手术,花费初步估算是45万卢比(10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肇事司机是个穷光蛋,宁愿坐牢也拿不出赔偿。拉赛尔的父亲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国有企业职员,35年的工作经历令他有维持整个大家庭的“保险套餐”,即单位每月从老拉赛尔的工资中划走1500卢比入保,单位同时再缴存1500卢比,这每月总计3000卢比的医保不仅惠及老两口,还兼顾儿子拉赛尔和他妻子。拉赛尔前年还有了一个儿子,他也自然被列入了受益人。
从报销比例看,拥有“公家人”身份的拉赛尔的父亲享受几乎全额的医疗费用赔付,哪怕是在私立医院就诊或住院,他也能享受到政府要求私立医院特别为低收入者预留的诊疗名额及床位。而这个家庭里其他没有正式工作的人的赔偿份额就少得可怜,像拉赛尔的母亲这次车祸得到的医疗保险金只有不到10万卢比,而且在私立医院看病还必须事先垫付,而后再去报销。
拉赛尔的母亲没过几天就从最初新德里的公立医院搬出,转而住进200公里外的北方邦的一家私立医院。舍近求远是因为上次拉赛尔的叔叔车祸伤到膝盖,公立医院的医生硬是指着碗底大的伤口说“没事,回家养着”,结果一个星期后到私立医院一看差点需要截肢。有了这个教训,拉赛尔觉得宁可到远点的,便宜点的私立医院治疗,也别在新德里的公立医院里耽误了病情。
拉赛尔一家的求医经历和《环球时报》记者的观察基本相似,在印度公立医院,确实可以做到病人从进院到出院一分钱不花,还能领到免费的政府采购药,但等挂上号基本要耗小半天,哪里是楼道哪里是病房有时都乱得分不清,经济条件好些的就选择去私立医院。
拉赛尔一家能用这种“一拖几”方式参加医保已属幸运,这种方式也只存在于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钦奈等大城市中。换句话说,这种依托政府公职人员的参保方式仍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家保险,而印度约90%的人与这种保险机制无缘,他们是印度近几届政府极力想拉入的“全民医保计划”的主体。
在印度钦奈任职公共医疗顾问的哈姆萨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2005年起,一向有政府财政先照顾弱势群体惯例的印度政府通过了“农村医疗使命计划”,该计划首先关照孕产妇和儿童保健领域,给予“生命源头”优先医疗救护,此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资源在大城市的扎堆儿现象,增加了农村基础卫生设施,使农村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看病不花钱。
经过5年的实践,印度决心将更多人纳入形式多样的社会医疗保险之中,实现医保领域的“农村包围城市”,但出发点还是从保护城市弱势群体做起,如在公立医院增加免费治疗项目等措施。2010年,当时的印度计划委员会组织印度相关专家商议制定“印度全民医疗计划”,其中关键一环是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从占GDP的1%提高到2.5%,增加的经费先用于初级保健中心,并与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系统相衔接。力争实现公办和私立医院共同为人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2012年世卫组织对各国公共卫生支出的统计显示,印度私人卫生支出占总支出的69.7%,这意味着印度人看病花费的大约7成是自费。如何让“自费”比例降低,让每年因病返贫的印度人从目前的3600万人逐渐减少,印度政府为此没少下工夫,也设计出一些符合实际的医保方案。鉴于印度非正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众多,参保比例极低的现状,印度近年推出三类“集体医疗保险”:即农业企业为签约农户集体投保、非政府组织为雇员集体投保以及非正规经济产业工会的健康福利项目。这些具有团体参保性质的保险不仅对其成员的健康及收入起到保障作用,而且有助于加强社团的凝聚力。这些保险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发病率较低但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风险,一般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0%。
总体而言,印度政府的医疗救助导向是侧重弱势群体,即政府尽最大可能帮助穷人改善就医条件,而将较富裕人群的就医推向市场。尽管印度私立医院收费较高,但对比世界发达地区的医疗费用,在印度就医的性价比还是相当高的,这也是很多欧美患者不远万里来印度看病的重要原因。【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