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 作为一个上班族,乘坐地铁摆渡,你是在发呆、看手机还是读书?
来看看外国人的答案。
在美国纽约地铁,无论是破旧暗黑的地铁站里,还是挤满行色匆匆通勤者的地铁车厢里,无论什么时段,不论站着还是坐着,两耳不闻嘈杂声、手捧一本“圣贤”书的纽约客并不鲜见。
同样的情形,在欧洲也很常见。
在英国,以伦敦地铁为例,无论是上下班高峰还是其余时段,你都能在车厢里看见阅读书籍或者报纸的乘客。
在酷爱读书的德国,无论是在公园草坪上,还是地铁车厢内,都不难见到德国人读书的身影。
德国书业协会2015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书籍已成为德国家庭起居室的“必备品”。超过半数德国人认为,没有书的起居室“难以想象”。该协会去年发布的另一项调查显示,83%的德国人读书,且三分之一的读者每年阅读超过18本书。民调中,一半受访者选择了“没有书,我也不想活了”这一选项。
相比之下,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低于2013年的4.77本;与此同时,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感念于此,一群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日,发起了一项名为“阅读占领北京地铁”的“快闪”活动,希望用这种“安静读书”的行为艺术“唤醒”人们读书的热情。
除了没时间、压力大及新媒体的强势冲击影响人们的读书习惯,社会风气的浮躁也带来了浮浅化、碎片化、功利化的阅读。据统计,全国教材教辅书出版占了图书出版的70%以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生形成为升学读书的功利阅读观,成年人形成了有利于谋生升职的阅读观。
此外,社会公共阅读资源的匮乏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不均衡,也是我国全民阅读量少的一大障碍。在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在一些国家,人们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纽约市教育局设立了“纽约市365天阅读计划”,为学龄前至12年级学生分别开出书单,种类包括绘本、非虚构类、奇幻、幽默、惊险故事及写实作品等。此外还有给不同年龄学生父母的帮助阅读建议,其中针对幼儿父母的指导有:“利用字母、单词和声音进行游戏,享受语言乐趣可以帮助您的孩子学习解开阅读的密码”,“唱歌、阅读押韵的书籍,以及说绕口令,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对于文字的声音更为敏感”,等等,操作性很强。
在英国,为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在快乐中阅读,英国全国读写能力基金会早在1996年就创建了“小读者计划”,与当地社区、学校、老师和图书馆合作,创造更多机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阅读的环境。
而在德国,爱读书的习惯可以说代代相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想办法将孩子带进书的世界,一方面多给孩子读故事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一些教育学人士还专门组建全国阅读促进协会,举办各种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从小培养起来的读书习惯会持续到成年,读书便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于读的是纸质书还是新兴的电子书,个人喜好不同。书的载体不同,从书中汲取的力量却是相同的。
引用此次“地铁快闪”活动微信公众号里的一句话:“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我们想,有书的地方,何处不是天堂?”(记者贾小华、朱磊、郭洋、夏晓,编辑郭倩,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