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发生在德国科隆的集体性侵事件已经过去20天,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在发酵。德国警方18日表示已拘捕一名涉案的阿尔及利亚难民,这是这起震惊德国乃至欧洲的科隆事件的首场逮捕行动。
性侵事件发生后,部分德国人多次策划针对非德国人的袭击,他们判断的标准很简单:依靠体貌特征。袭击已造成两名巴基斯坦人与一名叙利亚人受伤。德国人与外来难民之间的冲突似乎随时有可能会升级。
此次骚乱之所以发展成如此规模,与德国警察的久疏战阵不无关系。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末的左翼运动和70年代国内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后,德国承平日久,警察对于如何应付此类突发事件已完全陌生。在跨年夜,科隆警方未能及时动员和投入更多的警力是事态失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北威州,无论是执政的社民党还是在野的基民盟都在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科隆事件的发生?接下来德国要向右转吗?
北威州内政部长拉尔夫·耶格尔公开指出,参与科隆事件的嫌犯几乎都有移民背景。可问题是:能不能因此就搞株连,将所有难民全部赶出德国?
事件发生后,科隆警察总局委托专业机构统计分析了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有多少未获得有效证件的难民在德国犯下罪行。结果显示: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移民很少犯罪。1111名在此期间居住在科隆的叙利亚人中,只有5名无证人员到警局报到过,还不足0.5%。而660名阿富汗人中,只有4名有犯罪记录。789名伊拉克人中有19人接受过调查。与此相反,来自北非、波黑和黑山的移民拥有高达40%的犯罪率。单单就统计数据而言,似乎没有办法把账算到来自中东的难民身上。
撇开言语不通这样一个很明显的原因不谈,另外一个容易想到的因素也许是文化差异。二战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德国舆论在谈及人群差异时不再使用“种族”或“族群”等字眼,而是转而使用“文化”作为关键词。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德国兴起的原因之一,说“犹太人如何如何”总是不如说“犹太文化/文明如何如何”听起来顺耳。
必须承认,有许多难民的文化程度确实不高。根据在难民营工作过的德国人的叙述,在基本生活方面,他们甚至不得不给许多年轻人讲解如何使用抽水马桶,并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而在待人接物上,他们需要告诉这些年轻人,在德国,冲着陌生人微笑并不意味着挑逗,那只是德国人或者说欧洲人表达友好的方式;在公共场所,无论是交谈还是打电话都应当轻声,以免妨碍他人。去年秋天,相关部门将这些志愿者们的反馈编成一本小册子《抵达》,以期帮助这些外来者更快、更好地融入德国社会。此书的首版很快销售一空,随即,加印的五万册再次售罄。德国人本以为,这一积极的举措可以帮助难民们尽快接受德国人的行为规范,避免冲突。但是现在看来,那些在跨年夜闹事的嫌疑人如果看过这本小册子的话,或许只记住了其中一句话:“通常情况下,警察是友好的,只是想帮助你。”他们也许无法区分“通常情况”与“紧急情况”,更不会知道,警察的首要职责乃是维护公平与正义。
在“接下来怎么办”问题上,德国则似乎准备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政策。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并不是说要实行株连政策,只是针对外籍刑事犯的驱逐令。联邦内务部部长德·梅奇埃和司法部长马斯建议尽快制定出针对外来刑事犯的更严格的措施。迄今,触犯刑法的外国人若被判两年及以上有期徒刑可被驱逐出境。两位部长要求将这一期限下调至一年,针对的犯罪行为限于暴力袭击、身体伤害、性侵、袭警和连环入室抢劫。而所谓的“再请客”是说德国暂时不打算请客了,或者说要提高客人的标准。总理默克尔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基民盟的联邦议员提出了关闭边界的提案,并试图用签名的方式向默克尔施压。截至13日,311名议会议员中有超过40名签名支持此项提案。这些议员希望将签名活动持续到26日召开议会党团会议之前,为党内表决造势。
去年的巴黎并没有让德国人将难民与恐怖分子之间画上等号。经过跨年夜骚乱事件之后,德国人迄今为止的反应也还算冷静。因为就一个法治国家来说,要判定一名刑事嫌疑犯最终有罪必须经历长期的诉讼,而且遣返程序也非常复杂且旷日持久。但德国的政治家最终还是坚持以法律来对抗暴力。 (作者胡丹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