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修完的古庙墙壁上,写着“黑心道士”的涂鸦
近日,有文物爱好者在房山区寻访古迹时发现,官方公布的文物项目檀木港玉皇庙遭人涂鸦。
经法制晚报记者证实,该文物建筑已无迹可寻,而是在原址基础上,重建起一座全新的寺庙,但墙壁上用红色颜料写了诸如“欠债还钱”之类的话。
今天上午记者从该村村委书记处了解到,这座寺庙的复建工程并未得到审批,被定为违建,并涉及经济纠纷,所以才没建完。
从全景来看,古庙已经没有原来的样子了
探访
文物拆旧盖新烂尾 墙壁被涂鸦
檀木港村,位于房山区河北镇,紧邻大石河,成村不晚于明代。1990年出版的《北京市房山区地名志》记载,檀木港村旧有一庙,这便是那座玉皇庙。
“什么都没啦!还有啥可看的。”记者在檀木港村打听玉皇庙的方位,一位村民这样回答,但其还是为记者指明了方向。沿山村小路蜿蜒而上,便可经过玉皇庙曾经的地址。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未完成的新寺庙。
全新的寺庙坐北朝南,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主体基本完工,穿过山门洞进到院内,左右两侧为钟楼和偏房,最后一间的正房内,摆放有供桌及其神像。这些建筑均未进行内外装修,全部是青灰色的毛坯房,也不见工人继续施工。种种迹象表明,工程已停工多日。
法制晚报记者看到,该处人迹罕至的寺庙,墙上用红漆涂写了不少标语,如黑心道士、欠债还钱等,甚至还有菜刀、刺刀等图案。
在房山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名录中,檀木港玉皇庙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而且记载始建于明代。但在现场没有文保牌,唯有一面丢在地上的红旗,证明这里就是曾经的玉皇庙,古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讲述
古庙十多年前已被拆
通过当地村民的回忆,记者大致勾勒出玉皇庙的变化。1949年以后,玉皇庙改为当地的小学校舍,东西偏房成为教室,两间房屋最多能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当地现在30-70岁的人,大多数有在玉皇庙学习的经历。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村里建了新校舍,小学逐渐从玉皇庙中迁出。小庙又恢复了香火,偶尔有村民来这里拜神祈福。
据一位郝姓村民透露,10多年前,玉皇庙被拆。
时至2013年末,村里来了一个自称叫刘金柱的,是北京市丰台区人,年龄在60岁左右,总穿一身道士服。此人在玉皇庙原址的基础上,开始重建寺庙,但可能是出现了资金问题,已经停工一年多,可能还拖欠了工钱。那墙上的涂鸦中,还写有“刘金柱招摇撞骗”。
复建工程并未得到村民的认可。当地村民回忆,旧庙年久失修、略显残败,但过去的砖木结构相当讲究。正房、东西偏房门前有廊子,房屋上的砖雕非常精美,室内还有板柜,装着铜佛,后来也不知去向。
多位村民证实,寺院内那两棵笔直的松树,虽然不算粗壮,却是旧庙唯一的“遗迹”了。
该寺庙的墙壁还算是古旧
文物名单目录显示,该庙是登记文物
回应 该工程没有审批
今天上午,法制晚报记者致电檀木港村村委会。村委会董书记介绍说,檀木港的确曾有一座玉皇庙,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很多年,一直是村里的小学校,修修补补维系了很多年,他本人也曾就读于寺庙内。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新校舍的兴建,师生离开了“老校”,玉皇庙又恢复了宁静。
因为村里有开山采石等工程,学生离开之后,一些工人住进了寺庙,但老建筑年久失修,当时的村委会怕伤人、负不起责任,干脆把寺庙的房顶给挑了,由于庙址无人维护,老建筑逐年变得残败。
大概在2010年前后,村里来了那个老道,按说寺庙属于集体资产,但当时的村委会一分钱没要,就转让给他使用。老道要在原址基础上重建寺庙,在平整土地过程中,老的玉皇庙遗址被彻底拆除。但问题是,在复建之前,没有向文物部门、区里报批,什么手续都没有,之后被定性为违建,并且还与工人产生了经济纠纷,结果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董书记认为,如果是寺庙遗址,不能随便拆旧翻新,应该保持遗址的原貌。即便是进行修复甚至翻新,也应该进行依法报批。
董书记说,就目前的现状,既然寺庙是集体资产,那么在经济上就要说清楚,不能让集体受损失。此外,村里还有郝家大院等古建筑,他们会重视、加强相关的保护工作。
上午,记者就此事已向文保部门反映。
文并摄/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