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衍吾。洪坚鹏摄
图为孙衍吾的藏书。洪坚鹏摄
中新网定安1月15日电(记者 洪坚鹏)藏书8.5万册,报刊380多种,报纸合订本超过1万本。这是海南省定安县山椒社区多校村农民孙衍吾坚守30多年攒下的“家业”,不为别的,只为让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免费借阅。
初见孙衍吾,他显得比实际年龄57岁要老气,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说着一口难听懂的“海普”(海南普通话),让人一时难以将他和农村书屋创办人联系到一起。
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三次落榜后,孙衍吾回家当了农民。在那个年代,买书并非易事,身边的农民知识匮乏。这促使孙衍吾于1980年春在村里创办了黑板报,之后又创办知海阅览室,自费购买图书,订阅报纸、杂志,向村民免费开放借阅。
三十多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最初的知海阅览室设在孙衍吾不足十平方米的瓦房中,后搬进家里兄弟合盖楼房中的一层,更名为知海书屋。再后来,知海书屋又搬进了一栋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二层小楼,显得有模有样。
记者在知海书屋看到,这里设置了阅览室、藏书室、陈列室、展览室等,书籍、报纸等整齐地摆放在书柜当中。为方便村民查阅,他将一些报刊装订起来。“装订机器用废了好几台”,他说。孙衍吾收集了不少典籍、教科书、各类“小人书”等,有些成为“绝版”,一些学者慕名来到知海书屋,寻找保存完好、年代远久的资料。
为解决买书资金来源问题,孙衍吾靠种菜出售、外出务工、代机关单位出版墙报、写广告、制作横幅等挣些钱,没钱买书架就自己制作。妻子朱海荣和一双儿女成了孙衍吾的坚强后盾,一家人节衣缩食,除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费外,将挣来的钱大都投入到书屋中。后来,一些热心人和社会机构向他捐资捐书。
孙衍吾的女儿孙春瑜说:“看到爸爸这样投入到书屋里,我们一家都很支持,尽管生活过得很朴素。”
71岁的村民黄琴英祖孙三代都是知海书屋的常客,她经常借阅家禽家畜养殖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当年一些人嘲笑孙衍吾,种田都顾不上,书能当饭吃吗?”黄琴英回忆她年轻时一些人对孙衍吾的“闲言碎语”。
黄琴英1965年高中毕业,嫁到多校村,是最初理解孙衍吾行为的少数人之一。
孙衍吾对记者说:“尽管刚开始有些人不理解,但是我一直在坚持,慢慢得到了很多村民和政府的支持。”如今,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把大量精力放在书屋上,整理报纸和书籍。他每天勤练书法,被称为“农民书法家”。偶尔卖些书法作品补贴订报买书费用。春节给村民写对联,对贫困的家庭则无偿赠送,他还义务教村里的孩子们学习硬笔书法。
迄今,知海书屋累计投入60多万元。
记者看到,知海书屋的两处旧址,屋里屋外都堆满了报纸,许多已经泛黄。
孙衍吾现在仍住在简陋的瓦房里,走进他堆满报纸的卧室,满屋弥漫着浓重的纸墨味,他写的字——“安贫乐道”挂在自己的床头。
“即使我自己没地方住也没关系,要有一个地方给这些书籍报纸住下。”孙衍吾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