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少年,明日之栋梁。随着马来西亚新学年的开启,该国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微型华小”问题又浮出水面,并迎来很多“新问题”。而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为了重振这些缺少就学儿童的华小生命力,奔走呼告,关切深远。
【困境:“微型华小”头疼为哪般?】
位于马来西亚昔加末哥马里园丘的中央华小在3日这天迎来了一名叫廖崇兴的男生。他的到来,让这所只有5名男生、在昔加末20所华小中最“微型”的华小未来几年至少可以维持下去。
这还只是事情的一个侧面。部分马来西亚乡区的华小缺少华族新生入学,却迎来了比以往有所增加的友族新生。
槟城州威北本那牙的益侨学校开学第一天只有49名学生,其中非华族学生超过了半数;吉打州瓜拉尼浪高华小学这次入读的22名一年级新生中,21人全为马来人及泰裔。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一些乡区的华小主要新生来源已经变成了巫裔学生及大马与越南异国夫妻家庭的儿女。
槟城州威北本那牙益侨学校开学第一天非华族学生超过半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形?“华人在马来西亚多集中聚居在城市里,有些城市的华人比例甚至占到一半以上,而乡区的华人越来越少。但是优秀的华文教育却是不少族群家长的首选,很多少数族裔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华小,因此可以看到一些乡区的华小里70%以上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土族。”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会长胡逸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马来西亚教总发布的《2015年吉隆坡华小现况》调查报告看,华裔家庭生育率的下降是一个重要原因。2010-2014年的华小华裔生减少5.5769万人,非华裔学生则增加1.502万人;报告指出华裔生育率从2000年的2.6%下降至2010年的1.5%,是各族群中降幅最多的。
同时,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给家长们提供的多样性选择也难免给华小带来些许挑战和冲击。胡逸山介绍,在马的华人中产阶级家庭一般会选择把孩子送进华小,但更有财力一些的华裔家长考虑孩子的发展,可能会选择送孩子到重视英语的国际学校去。
【矛盾:办法或只是“看上去很美”】
乡区“微型小学”焦虑,城市里的华小却需解爆满“难题”。“大马华人注重传统,择名校而读是华人家长的天性,因此华人认可的名校还是竞争激烈。” 马来西亚MBOS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彬霞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称。
看来对于马来西亚华小而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没人上”,而是没有“按需分配”。换句话说,就是华小的数量与分布,和华裔人口的数量与分布并不相适应。政府给出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是建议将微型华小合并,但这也引起了华人对华小数目会不会因此进一步减少的担心。
“大马目前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华小数目只能维持不变,于是要增加一所新华小,就要关闭一所旧华小,以维持华小数目不变,这就是所谓的迁校计划。”冯彬霞介绍。
鉴于此,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提出,可以考虑把微型华小搬迁到城市让它“重生”,把两三所微型华小合并起来,集中资源办好学校,以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环境。
“如果政府能根据华裔人口比率和需求而制度化兴建华小的话,华社就不会对关闭或搬迁微型华小的问题产生抗拒。”华总会长方天兴认为。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缘端对记者表示,按需求增建华小或各源流小学才是最正常的。如果要实践搬迁微型华小的思路,应该以较精确的大数据作为依据,包括各地华人城乡人口与出生率的分布状况,而不是以粗略的各州人口分布为依据;再根据地方发展蓝图的学校分布规划合理增建各源流的华小。
话是不错,但办法或许也只是“看上去很美”。“总的华小数目如果政府不同意增加,那就只好搞这种搬迁华小的‘游戏’。这样的背景下谋求依据人口比例建设华小也只是‘缘木求鱼’。”胡逸山表示。
来自槟城的一年级新生温胜俊周一如期到霹雳州太平大直弄益华小学报到,使该校不至于因没有学生而面临关闭的命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坚持:华教发展需与他族建共识】
面对“内忧外患”的夹击,或许变通才能谋发展,风物长宜放眼量。
“只要有华人办教育,就有华校发展、中华文化传承的根基。”在冯彬霞看来,偏远乡区的华小生源不够的时候,可以尝试“变通”,先生存再言其他。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主席王超群则在2016新年献词中强调,华社必须加强和其他族群的交流与合作,以增进了解和建立共识,有效捍卫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平等权益,并促使政府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的发展。他表态称,“我们必须坚守捍卫华教的大原则,确保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
好在华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氛围多少还是令人放心的。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本月4日到芙蓉振华国民型中学总校及启华小学巡视时表示,新学年所有华小的师资是足够的,1673名即将派往国内1296所华小执教的新教师已通过面试,并会根据各州华小空缺进行分配。
但面对这些乡区的华小来自其他族裔、非使用华语家庭的学生占比越来越大的事实,华文教育还能否保证“原汁原味”也开始令一线的华教们忧虑。马来西亚木威培青华小的校长潘论竮称,该校教师在授课时需使用双语解说,虽然他仍尽力要求无论难度多大,教师还是要用华语教课,以确保这些非华裔学生可以更快提升华语水平。
“但是,这样靠友族子弟支撑微型华小‘活着’,恐怕多少也是变质了。”詹缘端说。(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