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关于今冬雾霾 这些说法不靠谱
2016-01-10 09:30:00
 

  本报记者 骆倩雯

  环保部近日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去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北京PM2.5浓度同比前年上升75.9%,造成PM2.5全年改善比例损失15.6%。在去年最后短短的两个月中,发生了8次重污染过程,共22天。

  看到这串数据,不少公众心存疑问,对今冬频发的雾霾天气也多少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有些人认为去年北京的空气质量并没有改善,有些人认为即使拉了“红警”也没能起太大作用……

  昨天,本报记者梳理了市民中对今冬雾霾普遍存在的几大误解,并采访了市环保局的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详解今冬雾霾频发的原因。

  误解1

  北京的空气质量一年不如一年

  由于去年最后两个月频繁的空气重污染,公众从感官上觉得北京的空气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在那两个月里,北京地区共出现8次雾霾天气过程,其中两次拉响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其实,综合去年全年的空气质量来看,还是有一定改善的。数据显示,去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80.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降幅超过了5%。如果只看前10个月,成绩更是可圈可点。去年前10个月,本市PM2.5平均浓度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1.8%。可以说,若抛开后两个月不说,前10个月北京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

  但是,进入11月后,随着极端天气条件频发,重污染密集现身,两个月内PM2.5重污染天数就累计达到22天,同比增加了15天,占全年42天的一半儿以上。虽然从全年来看,42天的重污染天数只占全年天数的12%,但对年均浓度的贡献竟达到34%之高,在年均浓度80.6微克/立方米中占了27.4微克/立方米。如此一来,年均浓度的降幅也一下从前10个月的21.8%跌落到6.2%,造成全年浓度改善幅度损失15.6%。

  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解释,两天空气重污染,就可以导致PM2.5年均浓度改善减少1%,而一个空气重污染天,需要10个一级优天才能补回来,即所谓“以一抵十”。所以,重污染天对全年空气质量任务的完成来说,挑战较大。

  误解2

  “红警”能消除重污染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中的最高一级红色预警去年第一次启动,而在短短一个月内,“红警”两次拉响,但空气重污染还是如期到来。不少公众质疑“为何启动了红色预警,重污染还是来了”?

  实际上,红色预警只是一个应急手段,并不是治污手段,治标不治本。实施应急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办法保护公众的健康权益。因为红色预警的应急措施强度较大,提前减排有助于减缓污染过程,削弱污染峰值,达到“削峰降速”的目的。可以说,提前量越大,预警措施的效果也会更好,这意味着能在大气转入静稳状态初期就开始采取减排措施,使污染物在静稳状态下的积累量明显减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打了一个比方:重污染就相当于一场重感冒,红色预警措施只能缓解症状,把重感冒缓解成正常感冒,减少高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但想要一下就药到病除,显然是不可能的。

  两次红色预警实施后,环保部门通过数值模式都做了评估,第一次“红警”效果显示,此轮污染日平均水平由严重污染压低至重度污染水平,若无预警措施,PM2.5浓度将会比现在升高10%左右;第二次“红警”效果也非常明显,北京的污染物减排30%,周边省份减排约25%左右,北京的PM2.5浓度下降了20%至25%。

  误解3

  限制机动车对治霾没啥用

  红色预警的应急措施中有一条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关注,即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针对这项措施,不少公众都认为,污染企业、燃煤才是污染的罪魁祸首,限制机动车对治污作用并不大。

  根据本市2014年发布的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至72%。而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14.1%。也就是说,在本地污染来源中,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是最大的。

  北京环科院大气所黄玉虎介绍,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类型最多,也最复杂。机动车不仅直接排放PM2.5,包括有机物(OM)和元素碳(EC)等一次颗粒物,同时还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气态污染物,这些都是PM2.5中二次有机物和硝酸盐的“原材料”,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的重要“催化剂”。此外,机动车行驶还对道路扬尘排放起到“搅拌器”的作用。

  张大伟表示,在红色预警应急措施中,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贡献应该是最大的。同时,加上货车禁行等限行措施,交通环境站点与城市环境站点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差异有所减小,交通环境在限行期间有所改善。两次“红警”措施期间,交通站与城市站的浓度比值均下降了20%左右。在重污染发生时,当污染物浓度上升至一定程度,到了积累阶段,机动车二次转化则会进一步加重污染程度。

  不过,治理机动车污染是综合性措施,不仅是单双号限行,还包括大货车禁行等措施。据悉,本市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问题突出,全市约有22万辆重型柴油车,虽只占机动车保有量的4%,但其排放的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却分别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90%以上。此外,北京每天还有两三万辆外地进京大货车,这些车辆超标排放问题也非常突出。

  误解4

  北京的霾全是河北飘来的

  多数重污染过程,北京南部地区的污染物浓度都比北部偏高,且综合全年的浓度来看,南北污染相差近一倍。由此,不少市民认为,北京的雾霾污染,基本上都是从河北飘过来的。

  张大伟表示,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从源解析结果来看,虽然区域传输对北京PM2.5的“贡献”占28%至36%,但本地污染排放才是“大头”,所占比例达到64%至72%。

  如果从一次具体的重污染过程来看,很难界定区域的污染传输对北京影响有多大。张大伟告诉记者,这个问题目前在科学上尚存争议,因为在客观观测层面还不足以将其定量量化。因为大气是立体的,而现在主要的监测观测手段集中在地面,中高空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之间互相输送影响定量的评估还需要更多科学研究,包括观测手段和观测网络的加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结论。

  张大伟说,像PM2.5这种污染物,是区域性的污染物,存在时间比较长,传输距离也比较远,在华北平原区肯定是互相影响的。在华北平原区几个城市之间,污染的特征、规律以及污染水平,有非常高的相关性。

  误解5

  雾霾频发是因排放量增加

  重污染频发,让不少公众认为去年北京的污染排放比往年增多了。实则不然,总体来说,和往年相比,去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持平。

  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总体来看,去年秋冬季发生空气重污染的频次比往年多,更客观的原因是气象因素,其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去年是超强厄尔尼诺年,仅次于1997年至1998年那次,在此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对华北地区来说,超强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导致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小风日数多、大气静稳度高,以及相对湿度大、污染物吸湿增长和化学反应明显,容易诱发空气重污染过程。不过,空气污染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

  误解6

  厄尔尼诺只在华北作祟

  到目前为止,厄尔尼诺事件仍在持续。对华北地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极端天气条件频发,导致雾霾天气增多。有公众认为,厄尔尼诺只集中对华北地区产生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一个全球的气候现象,对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天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去年11月和12月发生的空气重污染过程,雾霾的影响程度从全国范围来看,不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包括黄淮大部、江淮东部及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多地,这些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也发生了空气重污染过程。去年12月24日,印度首都新德里市政府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试行为期15天的汽车牌照单双号限行制度,旨在控制新德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报告,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新德里居榜首。

  意大利米兰去年年底也遭遇了空气重污染袭击。米兰市政府此前宣布,从去年12月28日至30日每天10时至16时,全市所有汽车和摩托车均不得上路行驶。而在米兰推出限行措施前,罗马市才刚刚结束了限行。由于地形、气象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原因,米兰及周边地区是欧洲PM10和PM2.5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米兰空气污染特别是冬季雾霾一直饱受诟病。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