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月9日电 (胡健)“山西处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困难时期。”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日前曾对山西现状如是评价道。在“一煤独大”的“畸形”经济生态下,当地官方正在从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七大非煤产业中寻求突围。9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从考古资源方面,帮煤省山西开了“药方”。
宋新潮9日在山西博物院讲授题为《从考古文物看山西的文化资源优势》的讲座,他从文化演进、文明起源、丝绸之路和绘画艺术四个方面,梳理了山西从古至今的文化演变过程,深层剖析了这座中原省份的文化资源优势。
讲座开始前,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介绍道,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居全国第一。目前中国发现的200余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山西就占了157个。
宋新潮讲到山西在解决世界三大考古课题(即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上,提供了重要贡献。这与此前王儒林会见世界华文媒体代表时提到的“三个一”不谋而合。即一座都城——树立5000年中华文明的襄汾陶寺遗址;一堆圣火——把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遗址;一缕曙光——将类人猿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的垣曲“世纪曙猿”化石。
宋新潮认为,从180万年前的文化发源到5000年的文明发展,山西全面而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在今天国家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背景下,山西的发展也愈发需要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不断从中汲取滋养和力量,以激发社会的文化创新与活力。
王儒林在2015年的山西民营经济大会上表示,山西必须从“以煤为基”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不是在“煤基”上发展非煤产业,必须从“煤堆里”跳出来发展非煤产业。在山西官方推行的七大非煤产业中,文化旅游产业被排在首位,其余六大产业分别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王儒林说,“煤矿就是煤,挖一吨就少一吨,总有枯竭的那一天,现在就不断有资源枯竭的矿区出现。而文化旅游资源,却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作为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生态旅游文化新区,太原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倍受各方关注。这座始建于春秋中晚期的“庞贝古城”,以其丰富的地下遗存和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当地开拓旅游文化市场的重地。有业内人士表示,借鉴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模式,山西还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挖掘。
榆次后沟古村至今有保存完好的黄土旱塬农耕文明,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号召下,这座几乎“无人问津”的后沟村得到各方重视,当地也拿这副“文化牌”打向旅游业,成为山西乡村旅游的代表。在文化资源上深挖创新,协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山西多方的共识。
一组数据表明,在山西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旅游业成为逆势上扬的“黑马”。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山西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55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7%。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山西旅游总收入达213.47亿元,同比增长16.1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