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 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刚在北京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他们的申报材料里有一张“成绩单”:成功开展1835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超过75%,居国际领先水平。
终末期肝病包括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病死率高达80%。在1835例手术中,有4例手术引人关注。2010年12月,受印尼方面邀请,创新团队派出20余人前往印度尼西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施展医术,4位危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重获新生。
“肝脏疾病在印尼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他们较排斥器官捐献,当地也没有开展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经验。”创新团队的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9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国活体肝移植技术首次走出国门,“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手术成功后,印尼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问我‘从哪里学来这么好的技术’。我回答他‘哪是学来的?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他就感慨地说,想不到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医学发展也这么快。”郑树森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这支创新团队从1986年开展人工肝研究,1993年开展肝移植。经过30年积累,他们攻克了肝段淤血、小肝综合征等多项世界性难题,突破性地创建了一套肝移植新技术新体系,将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率从10%降至2.1%,并且降低了治疗费用。
目前,团队已发展到涵盖肝脏内科、肝脏外科、肝脏移植在内的数百人规模,每年开展手术200余例。他们提出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也已取代国际传统标准,得到了国际肝移植协会主席等同行的称赞。
在团队救治的病人里还有一位泰国御医。2014年4月,62岁的肝癌患者素拉蓬·叻巴吞慕名来到杭州,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郑树森为其主刀。术后两周,素拉蓬肝功能恢复正常,为他捐献肝脏的侄子的肝脏也在半年内恢复到原来的80%。“我在病痛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医疗技术的先进水平。”素拉蓬曾在受访时说。
郑树森告诉中新社记者,鉴于泰国方面的请求,赴泰国当地开展手术已被提上日程。此外,团队每年都会去一次印尼,还有计划前往蒙古等国,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
“‘一带一路’地区的一些国家还欠发达,其基础医疗条件有待改善。”郑树森说,更重要的是“不能做完手术就走”,而是要加强对这些国家及地区的医疗培训,让当地人也能掌握先进的肝移植技术。2009年至今,先后有数十位来自印尼的医护人员在团队里进修学习,共同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而奋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