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将于明天结束在北京的演出,这也是自去年11月18日《剧院魅影》作为天桥艺术中心开幕大戏首场演出以来的第64场。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演出主办方了解到,在64场演出中,平均每场上座率达到95%以上,而最后这一周的演出票更是早早就售罄,一票难求。演出总票房达到7200万元。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京城演出市场掀起了一阵热潮,创造了北京音乐剧演出市场的一个奇迹。
其实,北京音乐剧演出市场此前一直有些低迷。尽管国外的原装音乐剧引进过《猫》、《妈妈咪呀》、《发胶》、《吉屋出租》、《人鬼情未了》等,也有过中文版《猫》和《妈妈咪呀》的演出,更有一些中国本土的原创音乐剧诞生,但都没有达到此次引起的轰动效应。
一部《剧院魅影》给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带来了什么启示?
抱憾结束演出 加场已经来不及了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音乐剧《剧院魅影》在演出前期的售票并不理想,以至于演出团队没敢贸然增加场次,火爆之后再加场已经来不及了。
《剧院魅影》的演出票在演出几个月前就开始销售,临近演出,除了前几场演出票售罄,后面的场次仍有较多的余票。首演一周后,口碑相传奠定了后面演出的基础。在《剧院魅影》开演后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由于吊杆机械事故,演出中途不得不停下来修理吊杆。然而,由于事故之前的演出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在修理的半小时左右时间里,观众没有退场也没有尖叫抗议,而是平静地等待修好吊杆继续演出。为什么观众愿意等待继续演出?因为事故前的优质演出给了观众坐等演出继续下去的信心。对于北京站的《剧院魅影》演出,观众在网络上有很多评价,一位叫“天籁之魅”的观众说:“演出圆满落幕,天桥艺术中心的音响效果很好,魅影神出鬼没的环绕声回荡在偌大剧场四周,真切可感。演出的每一个角色,从主角、配角到舞蹈演员,都有各自的亮点,尽管我对该剧已经烂熟于心,但这次亚洲巡演还是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震撼,甚至身边观众真的在结尾痛哭流涕,戏剧的意义至此便已达到。”
国内剧能省就省 赚钱反而不容易
提到在北京演出音乐剧,不能不想到中国原创音乐剧努力多年都没有特别像样的剧目凸显出来,如今,已经演出近30年在18个国家演了6.5万场的《剧院魅影》来了,为中国本土音乐剧发展再次立下了一个参照。
什么是标准的音乐剧现场演出?《剧院魅影》靠的就是音乐剧现场演出所有环节的高标准一个不能少。以现场乐队伴奏为例,按照国内一些演出主办方的思维,赚钱是第一目的,音乐剧的演出能省就省,现场乐队伴奏就常常在节约成本的行列中给卡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伴奏带卡拉OK式的演出。而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经典音乐剧已经演出几千几万场了,完全可以也用伴奏带代替乐队,但是,他们尊重现场演出的艺术规律,所有的环节高标准一个不能少,现场乐队更是要选择高水准的。于是,在北京演出的《剧院魅影》早在半年前就由音乐总监在国内招募乐队成员,经过选拔成立了一支由12名中国演奏家和4位外籍演奏家组成的精良乐队,广州和北京的100场演出,他们每场都在音乐总监的指挥下担任现场演奏,他们与号称“小面包”的魅影扮演者布莱德·里特尔合作默契,使得这位有2000场演出经验的魅影尽情发挥他的演技,而这是卡拉OK伴奏带伴奏所不可能达到的剧场艺术效果。音乐剧用伴奏带伴奏演出,这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演出中永远都不会做的,因为一旦做了就会被认为是音乐剧现场演出的耻辱。因为他们认为,艺术是第一位的,观众是第一位的,而钱是排在艺术和观众后面的。没有了艺术的本真,没有了观众的认可,想赚钱也难。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一个情况,原版《剧院魅影》曾经两次到上海演出,但是当时的巡演版本还没有今天的巡演舞台机械化程度高,由于上海大剧院舞台不能打眼,地下迷宫场景的蜡烛是从舞台两边推上舞台的。而几年后,《剧院魅影》巡演版舞台技术提高了,这次北京演出,演出团队在舞台地面加上了个十厘米高的夹层,这样人们在地下迷宫看到的魅影与克里斯汀乘坐小船划上舞台时,蜡烛就可以从地下缓缓升起。北京的演出版本更接近伦敦西区的原版驻场演出。在我们国内的一些音乐剧制作中,赚钱是第一位,因此在舞美上,在制作上,甚至在演出形式上,成本能压缩就压缩,完全不顾现场演出的艺术感受,也为艺术上造假提供了可能性。而《剧院魅影》做到精益求精,经过近30年数万场的演出,艺术品质依然一流。艺术的高标准才能带来可观的票房收入,这已经成为国际音乐剧人的共识。中国音乐剧人总是感叹没有好作品,西方音乐剧人对艺术的态度才是最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写剧负重太多 观众却不是第一位的
今年是音乐剧《剧院魅影》首演30周年,很多人怎么也想不明白,30年后《剧院魅影》为什么依然能够打动观众?为什么还会有观众每每看到最后都会眼含泪水?其实,只要看看观众在网上的评论就会明白。一篇《我与魅影》的观后感写道:“昨晚演员们的表演和歌喉震撼人心,剧中每一句旋律都扣人心弦,观看中呼吸都不敢大声,怕破坏了这音乐。而歌唱结束时的欢呼却如雷贯耳,无法平静,不忍离去。”韦伯打造这部音乐剧时,就是从巴黎歌剧院的传说开始,一直想着这个题材搬上舞台观众怎样才能看懂,于是,才有了这个讲述人性的精彩故事,把人性中亲情、爱情等用独特的戏剧结构阐释出来,因此赢得了最普通观众的喜爱。而在我们国内的一些音乐剧,在创作初衷上有为政绩的,有为挣钱的,有为跟风的,很少有人把为普通观众放在第一位。呈现出的作品,要么负重太多,要么高高在上只迎合领导,要么粗制滥造不尊重艺术规律,一些音乐剧从创作初始就没有想过如何让普通百姓看懂。《剧院魅影》则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就是要给普通观众讲明白这个关于巴黎歌剧院的传说故事。
高水准的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即将结束北京的演出,下次什么时候再看到还很难说。打造我们自己本土的优质音乐剧演出才是长远之计,但是,中国音乐剧应该怎么办?文/本报记者 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