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时评:大学生走向乡村是富有激情的创新实践
2007-08-09 07:57:06
 

  全国产粮大县、吉林农安县县委书记张焕秋最近心情很好,因为该县首批64名“农民大学生”毕业回乡工作,去掉了他的一块心病。多年来,农安县出了上万名全国统招的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走出农村之后,“几乎没有一个再回来”,农安因此面临着“人才洼地”的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缺少了带头人。随着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实施,农村人才终于出现了回流现象,基层普遍存在的无人可用的难题得到了缓解。

  像农安县一样,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都同样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与落后,“人才漏斗”效应几乎抽空了农村的人力与知识资源。贵州西部有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那里一共出了500多名硕士生和大中专学生,但当地“黄土打垒、茅草搭顶”的现状却没有得到改变。与资金短缺等问题相比,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否打破这个瓶颈,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在意识到人才对于农村的重要性之后,不少地区开始出台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官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浙江省大规模招募千名大学生到苏北地区当村官,不仅引起了舆论的轰动,也让苏北的官员连声叫好,当地干部群众把它称为一场“及时雨”。四川省的举措更有魄力,该省计划在三年内,选聘3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而为了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四川省出台了9项优惠措施,从各个方面对走向基层的大学生进行政策倾斜。

  与村官模式不同的是,吉林等地的“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走的是“村来村去”的路子,即由财政拿出足额的专用资金,在农村地区选拔符合条件的年轻人,进入相关涉农院校脱产学习,考试合格后回到户口所在村为村民服务,培养方向为产业带头人和村干部。相比村官模式,吉林探索的这条新路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即着眼于本土人才的培养,更看重人才的适应性和长期性。今年7月,吉林首届1525名农民大学生毕业返乡,他们带着满腔抱负与火热情怀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必将对吉林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村官模式还是本土模式,都是富有激情与想象力的农村人才培养与储备的创新实践,都应该受到鼓励。农村地区敞开胸怀吸引人才,为大学生就业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不仅能把先进的知识与科技带给农民,也能给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与乡土观念带来冲击。如果大学生能够走出混资历的候鸟心态,能够在农村扎根成长、大显身手,那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幸事,对他们个人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人生历练。

  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农村公共资源的相对匮乏、乡土文化对外来人才的“挤出效应”,大学生走入基层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才的闲置和倒流。这就要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除了轰轰烈烈的前期选聘之外,还需要扩展其服务流程,对基层大学生进行跟踪关怀。

  我们衷心希望,用不了多长时间,大批走向乡村的大学生将像火种一样点亮新农村发展的火炬。他们将在肥沃的大地上生根开花,把广大农村地区装点得更加美丽和繁华。(记者 蔡方华)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