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上学的小朋友。符超军 摄
5日清晨,广州普降大雨。尽管气象部门在7时19分已经公布悬挂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延迟上课时间,但家校距离较远的孩子还是等不急该信号,无奈在暴雨中返校。很多家长不禁感叹:“气象信号灯”能不能早点定下来?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家长 冒雨赶回学校才等来预警信号
“我6点起床就发现雨下个不停,而且丝毫没有减弱的征兆,风也很大,北向的阳台地面几乎全湿。”家住海珠区江南大道中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感觉雨很大,但不知是否达到孩子不用上学的预警信号指引标准,因此从6点15分就打开了电视机并密切关注着校讯通、广州市气象局的官方微博,但到了7时15分仍然等不到任何信号,唯有赶着孩子穿雨衣、雨鞋出门。“从家到学校平时得15分钟,下雨天就更花时间,怕迟到只能提早出门。”
然而,就当张女士撑着伞匆忙带着四年级的孩子往学校赶时,广州市气象局新浪官方微博@广州天气在7时19分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该发布指出,“从05日07时16分起,广州市海珠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生效,请注意做好防御工作”。
“我也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才看到这样的信号。”家住西华直街的邓先生无奈地反映,家里孩子一个5岁要上幼儿园,一个13岁要上初中,早上起来的时候就感觉雨水来得很猛烈,但就是一直刷手机都等不到信号。“几段路积水有危险,只能抱着小的,大的自己撑伞蹚水过。”
根据广州市气象部门发布,5日早晨,花都区、海珠区、黄埔区、增城区先后发布今年首个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花都、白云、天河、番禺等地还监测到雷电,为33年来最早。其中,黄埔区、增城区的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分别在7时25分和7时31分发布。
据今年下发的《广州市灾害性天气延迟上学及停课指引》,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生效时,区域内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有必要延迟上学时,可以延迟上学,并及时告知学校。学校对因此延迟上学的学生,不作迟到和旷课处理。
省教育厅 五种预警信号学校自动停课
除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外,还有哪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上学、上班有联系?
广东省是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大省,近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更加多发。为落实《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粤府令〔2006〕105号)中有关“预警信号生效后学校停课”的规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气象局制定了《广东省台风暴雨极端天气学校停课安排指引》(以下简称《省指引》),并于去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省指引》明确规定,当地气象部门发布黄色或以上台风预警信号时,所有学校均应停课。暴雨红色预警则根据发布时间确定是否停课。
“预警信号发布遵循‘属地管理’原则。但是,上述停课标准,不适用于发布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后的统一考试安排。”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3月,广州市教育局也下发了《广州市灾害性天气延迟上学及停课指引》,该《指引》明确规定了台风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生效期间,无需等待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学校应当自动停课;学生家长应当指导学生自动停止上学。此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雷雨大风蓝色、黄色预警信号发布生效时,所在区域的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有必要延迟上学时,可以延迟上学,并及时告知学校。学校对因此延迟上学的学生,不作迟到和旷课处理。
气象部门 罕见气象增加预判难度
5日7时45分,广州市教育局的新浪官方微博@广州教育也针对广州市气象局公布的预警信号进行了“微提醒”,提醒海珠区、黄埔区黄色暴雨预警信号生效。该官微还温馨地把相关的指引条例置顶,引导家长和学生按指引做出安全决定。
《省指引》和广州市相关《指引》的出台都受到家长欢迎。“以往下暴雨就打电话问老师要不要停课”,越秀区家长罗女士表示,现在有了“自动停课标准”,一看天气异常就赶紧上网看有没有挂暴雨预警信号,如果已经挂了,就知道不用去上学,心里很踏实,小孩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考勤了。
然而,对于5日早上“恰在途中”的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不少家长也询问:能不能再早点定下来?
根据中国气象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将悬挂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既然预警信号是降雨量在一个时间段的预测标准,能不能在恰逢发生在上学、上班高峰期的强降雨提前发布预警信号,好让人们在上学、上班高峰期做出更安全的安排?”家住黄埔区的梁先生说。
对此,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表示,5日清晨发生在广州的冬季暴雨属于比较少见的气象,同时强降水云团自西南方向移近广州时强度并不算大,较大强度的形成是在广州区域内产生的,降水云系几乎笼罩整个广州。“对于这种少见的气象、强度在本地生成的暴雨,增加了预判难度”,他也期待,未来技术上能有更进一步突破。
此外,也有教育工作者表示,广东省的停课机制实施时间不算长,要有一个磨合期。这需要气象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也要完善比如校讯通等应用软件的互动,让相关消息更早一步到达学校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