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公布的2015年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8.2,较11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十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据了解,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有所不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7,比11月回升0.1个百分点。但专家认为,这两项数据均显示出制造业仍处于低谷,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继续下滑,情况不容乐观。
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表示,2015年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反弹趋势受阻,预示经济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全球市场动荡或进一步加剧,政府应重视短期外部风险,实施预调微调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避免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尽早释放改革红利。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表示,内外需求再次同步走弱,产出与新订单指数收缩程度扩大,新出口订单再度跌回收缩区间。本次读数反映出制造业仍旧承压,通缩风险显著。而统计局PMI数据微升,但也仍处于低谷。稳增长抗通缩需要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在宽松加码基础上积极推行简政放权等供给侧改革。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统计局PMI近期在临界点下方窄幅波动,主要运行特点一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双回暖,二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品制造业稳定增长,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四是随着生产的回升,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但是,近期原油价格降至多年最低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年底资金紧张状况更加突出,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2011年7月以来,通缩基本是在震荡加剧,中国PPI从7.5%下行至-5.9%。在过去的50多个月中,通缩是唯一主逻辑,而目前看来这一逻辑正处于末端。上游CRB指数最晚2016年5月将同比触底,此后通缩将转向于趋势性收窄。也就是说,2016年通缩收窄将成为主导经济和资产定价的主要逻辑之一。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也认为,官方PMI数据的回升显示经济呈现出一定企稳迹象,但并不稳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较为清晰的表达了稳增长的意愿,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加码。特别是在提高实体经济投资意愿方面,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支持项目推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