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油,实业(各抒己见)
新年钟声敲响,我们迎来充满希望的2016。站在辞旧迎新的门槛上,我们要为“实业”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实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钱”。国力的强大、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实业的壮大。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无不以实业的崛起为根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更是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为本国的制造业鼓劲。
让我们为坚守实业者点赞!
刚刚过去的2015年,于实业是困难重重的一年。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承受着市场低速和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不少传统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低谷,产能过剩、需求不振,“产品卖不出白菜价”。越是困难,越见坚守者的韧劲与顽强。“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不少企业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上,用“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产品提升竞争力,赢得市场。“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行业周期底部,不少企业勒紧腰带,像挤湿毛巾中的水一样压缩支出,向管理要效益。更不乏有远见的投资者,始终相信实业、看好实业,把资金坚定地投向实业。所有这些,都为实业孕育新的希望。
让我们为耕耘实业者加油!
实业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较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面临着更多困难。“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实业”,这种说法尽管有偏颇之处,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实业所处的尴尬境地。做强实业,亟须为实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有针对性地为实业减负增效,以更加精准的财税金融政策为实业送去“及时雨”,以更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实业集结。做强实业,更要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孕育而出,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如果虚拟经济挤压了实体经济的空间甚至影响实业发展,则不利于整个经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业,始终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基石。
实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实业也正迎来重要转折期。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有效供给”,聚焦实业发展的“瓶颈”,可望强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日渐清晰,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关键就看企业怎么干了!企业能不能彻底摆脱“标准化、大规模”的路径依赖,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单纯地“卖产品”转向“卖研发、卖服务”?企业能不能做好“爬坡”的准备,不被暂时的好转、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下决心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登,让转型成为一种自觉?这些都考验着企业的勇气和智慧。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而来。新常态下,新增长点正在形成,新动能加速积蓄。经过危机洗礼,企业抵御风险、强化管理、拓展市场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敢于迎难而上,矢志创新转型,相信企业必能渡过难关,走进春天!(白天亮)
过剩行业
寒冬取暖盼春来
本报记者 刘志强
【回眸2015】
挥别20年一路走高,粗钢产量终于在2015年首次下降,钢材价格屡创新低,前10个月跌幅已超2014年全年;远离10年“黄金时代”,煤炭产量在2015年继续下行,360元/吨的动力煤价格已跌回11年前。
【展望2016】
钢铁、煤炭,一个被誉为“民族工业的脊梁”,一个被视作最重要的“工业粮食”,在2015年同陷过剩泥淖,共处市场寒冬。2016年,这对“难兄难弟”会好起来吗?
看需求,总量已达峰值。经济增速换挡,房地产、机械、汽车等下游行业增势放缓让钢铁企业不得不发愁国内销路;出口方面,虽在2015年创下1.1亿吨的新纪录,但也引发不少贸易摩擦,大幅增长难以为继。据估算,2015年,钢材消费量10年来首次下降,降至6.68万吨,2016年还将下降3%。钢铁、水泥等高耗煤产业放缓的压力,也将传导至煤炭行业。加上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非化石能源替代加快,2016年之后的几年中,煤炭零增长或低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
看供应,产能居高不下。目前,全国煤炭产能已超40亿吨,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亿吨,远高于35亿吨左右的全年消费量;粗钢产能超过11亿吨,低于70%的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需求收紧、产能高企,钢铁、煤炭的2016恐怕不会好过。这一点,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想必也是感同身受。对大家来说,于寒冬中取暖,让苦日子早些过去,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大有可为。
首当其冲的是减量。只有一手严控增量,一手减少存量,才能真正改善供求关系。冶金工业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说,“环保不达标的钢企要退出,资金链困难的钢企也得退出。”中国煤炭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说,“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安全无保障、煤质差的煤矿要有序退出。”对于整个行业,“僵尸企业”不退出,去产能就无从谈起,一旦“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产能也会受牵连;对于单个企业,主动及早淘汰效益差、负担重的落后产能,也是改善经营、摆脱困局的明智之选。
退出需要规则,也需要政策。一方面,过剩行业企业多有大量负债,有些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另一方面,在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先得解决好“人去哪里”的问题。如何从人员、资产等方面完善产能退出机制,如何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推动兼并重组,如何在优胜劣汰中发展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是2016年政策层面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量减下来,效率要提上去。“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能。”正如煤炭协会会长王显政所言,煤炭等过剩行业应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每年还需进口1000万吨钢材,多是自己生产不了、生产不好的高端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李新创说。
供给侧要优化,需求侧也当开拓。在工信部副部长冯飞眼中,让钢铁建材行业脱困,可以采取如推广钢结构建筑、绿色建材等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和应用潜力,也不妨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据发改委统计,今年前11个月,新备案的境外直接投资项目可向外转移的产能有160万吨钢铁、470万吨水泥、100万吨氧化铝。而在今后3年,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大力推进,转移规模还有望大幅增加。
房地产业
强势调整抓机遇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回眸2015】
取消限贷、限购,降低首付比例,营业税免征期5年变2年……2015年入春,史上最大的“购房政策礼包”没能激起楼市的再度火爆。
从2013年的19.8%,降到2014年的10.4%,再到2015年的1%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下降10个百分点。2015年终,似乎所有人都已经达成共识,经过15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后,房地产业迎来了扩张后的调整洗牌。
【展望2016】
调整是2015年房地产业的主题,这一主题也将延续至2016年。
再也没有“铁板一块”的房价暴涨,城市间市场分化日益明显。北、上、广、深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供求矛盾依然紧张,例如深圳的房价2015年以来已同比上涨40%。三、四线中小城市,特别是吸纳就业、人口聚集等功能较弱的城市,则供大于求,去库存压力巨大。
市场交易逐步从增量为主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一线城市存量房交易已超过了新建商品房交易。以北京为例,2015年前10个月,二手住房成交量占比达62.3%,这意味着住房结构在发生变化,改善型需求正在增加。
市场调整也是行业机遇,把“不务正业”的“虾兵蟹将”淘汰出局,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过去房地产给人的印象是利润多、不差钱,很多项目的毛利率都在30%以上,其他行业的企业纷纷放下本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责任地产”课题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高志勇提出,2015年以来很多房企的毛利率都降到了20%以下,净利润率下降到10%左右,行业利润在回归正常。行业要利用房地产调整的时机,促进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房地产产品也存在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依靠单一产品‘一招鲜’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下大力气改善产品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新需求。”高志勇说。
市场调整也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强者愈强。“‘十三五’时期房地产行业将步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区别于过去十几年速度快、扩张式、粗放式的发展格局,未来房地产业的竞争会加剧。资金实力大的企业能熬过房地产行业的小周期波动,活得更长久;专业化能力强的企业也更具有竞争力。
市场调整更会加速新业态的孕育成长,新型地产将获得增长空间。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以硬件改造和管理提升为核心的存量房升级,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办公商务楼宇开发,以产业、旅游、养生、度假为核心的新型地产开发,以服务配套为核心的老年服务社区开发,都将成为“十三五”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对房地产不要过分悲观,步入‘十三五’时期的房地产有值得关注的亮点,能否抓住这些机会,关键取决于房地产企业的创新和转型。”秦虹说。
重大装备
引领需求谋转变
本报记者 左 娅
【回眸2015】
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交付商用,中车在美国投资建厂……2015年,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但重大技术装备却喜报频传。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装备制造业已经从追求规模的扩张转为追求水平的提升。“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说。
【展望2016】
展望2016,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接近饱和、市场需求放缓、企业综合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企业经营恐怕会受到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政策层面上,2016年我国将启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张相木透露,政府部门将在产业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给予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一定的支持。另外,2015年出台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政策有效促进了装备的市场推广,2016年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将继续扩大。市场层面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强,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必将促进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带动高端装备市场需求提升。“‘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点领域,绝大部分都是重大技术装备。”张相木说,重大技术装备也是助推“一带一路”实施、提高“中国制造”声誉的主力军。此外,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大技术装备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就要更关注市场,从单纯追求“填补市场空白”“最高最大”向按需生产、引领需求转变。张相木说:“未来,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将是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以单价高、定制化为特点的重大技术装备,要把定制化做到极致,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加强市场调研和售后服务,并投入更多精力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上。”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还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迈向高端必须夯实基础,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不少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张相木说,发展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应避免急功近利,要放眼长远,把发展的步子走稳走好。
新兴产业
快速增长聚动能
本报记者 赵展慧
【回眸2015】
2015年底工信部发布消息,预计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速达到11%。2015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快于整体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升至18.7%。从各个行业看,指标也很给力。2015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过4倍;手机等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
【展望2016】
前不久,一位美女编辑在网上晒照走红,她晒的不是脸,而是胃。“胃照”不是通过插管做胃镜拍摄,而仅需吞服不足5克的小胶囊状的机器人即可。如今,这种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已在北京上海多家医院使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3D打印等新兴产业正快速崛起,欣欣向荣。
“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国家在新兴产业的政策布局很密集。
2016年,创新驱动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没有变。“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被列入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
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任务对新兴产业发展是利好。“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一些传统产业占有的部分资源才能转移出来投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黄群慧说。
2016年,自贸区建设加速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继续为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得益于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快速增长。”黄群慧说。
时间的刻度已划过2015,指向2016,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势仍向好,是因为经济运行中新动能正在集聚和成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新兴产业汇聚了发展新动能,是转型升级的关键。2016年要更好地发挥新兴产业的龙头作用。”
在李锦看来,虽然工业结构的调整阵痛还在持续,新兴产业发展短期内还难以抵消传统产业收缩的影响,但绝不能因为去产能任务重而减少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调结构应该抓两头,去产能和创新发展必须齐头并进。”
2016年,新兴产业还有许多待突破的技术问题,产品品质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创新的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要更好地激发新兴产业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应更科学地制定和落实支持政策。”黄群慧认为,新兴产业政策应从选择性逐步过渡到功能性,从针对目标产业直接补贴转向创造公平、公正、有效率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新兴产业也陷入产能严重过剩。
开着续航里程更长的新能源汽车,通过机器人做体检,用一个手机控制家里所有电器……这样的生活,离你我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