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石岩)时近2015年岁尾,此前舆论一度热议的外贸增速能否达到年初目标这一话题,逐渐“降温”。鉴于业已公布的官方数据,几乎可以确定外贸增速“达标”无望。
据海关统计,今年1-11月,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进口同比下降15.1%。这意味着,除非12月份出现重特大利好因素,上述进出口“双降”的态势便无法在年内得以逆转。
遗憾的是,12月份,上述利好并未出现。本已脆弱不堪的世界经济走势因美元加息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对于外贸来讲,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可以说,今年全年外贸‘双降’的态势已成定局。”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一位商务部负责人说。这一现状与年初明确的6%左右的增速目标形成强烈反差。
“外贸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必须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比较,需要从质和量等多个维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支陆逊说,今年外贸形势严峻复杂程度是“空前”的,甚至“比2009年还要严峻”。
作为外贸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今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从2008年历史最高点11793点跌破500点,比2009年的低点773点还低275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今年前9个月全球贸易额是除2009年以外降幅最大的一年。全球贸易已连续第四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
“外需乏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提供的数据显示,1-10月,中国共遭遇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65起,涉案金额58.3亿美元。
国际市场“不给力”,国内经济形势亦承重压。众所周知的是,内需走弱、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产业和订单转移加快、融资难融资贵、人民币升值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叠加,都使得外贸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近20年来,预期目标与外贸实际运行情况均出现较大幅度背离。”支陆逊介绍说,1995至2014年,有6年的背离幅度超过20个百分点,2003年的背离幅度甚至达到30.1个百分点。“只不过过去出口速度高,大家不在意,现在低于GDP的增长,舆论就认为出了问题,拖了后腿。”支陆逊说。
暂且按下“达标”话题不表。平心而论,今年以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外贸普遍低迷的同时,中国的外贸成绩已属不易。以出口为例,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仍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占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从2014年底的12.4%提升至13%左右,稳坐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这一“交椅”。
进口层面,普遍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是拉低中国进口表现的“元凶”。然而,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大宗商品进口的量增价跌,却为企业节约付汇1820亿美元,大幅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国民福利。
从贸易结构层面来看,今年以来,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前11个月,一般贸易、民营企业、机电产品、资本品和对新兴市场的出口都是正增长。其中,铁路设备、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大型成套设备进入美欧等中高端市场,出口增长超过10%。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增速超过30%,市场采购贸易增幅超过70%,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和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实现“双升”。
此外,作为今年外贸的一件大事,中韩、中澳自贸协定也已于本月开始实施,并将于明年年初启动第二轮降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无疑为中国外贸走势打了一记“强心针”,尽管其效应的陆续显现仍需时日。
“对于外贸,光看‘面子’漂亮不漂亮是不行的,关键要看‘里子’实在不实在。”沈丹阳说。毋庸置疑,上述“里子”,有理由成为人们对未来一年乃至于“十三五”时期外贸走势保持乐观的“定心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