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未来生活的稳定预期,将促使人们更多地出游。由于我国旅游者数量庞大,增量的绝对数也很大,使得消费的变化在转化为市场需求后表现的势头特别猛烈,包括公共服务和旅游产品有时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幸福感增强的重要体现之一,从提升国民旅游的满意度出发,旅游供给侧既要同步适应消费变化,又需预研预判新的消费需求。
旅游供给侧包括了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旅游产品要素的供给。从机构上看,分为政府、协会组织和企业;从内容上看,分为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组织等机构服务,和旅游各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等的产出保障。深入分析“十三五”旅游消费将要呈现的变化及其对旅游市场的挑战,旅游供给侧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公共政策供给上,破解集中出行、假日爆堵的思路需治标治本并举,治标可一时应急,治本就需要在假日时间安排、交通优惠设计和分流引导上创新政策。政策的指向应有利于增加假日时间供给、化解全民集中休假和集中出行。例如,从我国三个主要旅游群体——学生、在职者、退休人员来看,三者假日时间的重叠部分正好是暑期和两个黄金周,相关部门在学生多次休假、在职者多次休假、同城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上,还有政策创新的空间。各地和各部门在投融资、土地、税收、能源资源价格等方面,在考核指标、奖惩设计、优惠政策等方面,在入境、通关、商品免税、航权开放等便利化政策方面,应当能够通过综合性政策设计缓解有效供给不足。
二是在政府公共管理上,面对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规范管理和维护其正当利益同样重要。各种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虚假旅游广告、超低价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现象,需要日常化的监管机制去惩治;各类旅游纠纷和突发问题需要快速处理,安全预警机制需要经常性检查和调整。特别是由于旅游者越来越融入到目的地居民生活中,全民化、全域化旅游使旅游者越来越成为当地政府日常管理中无法切割的新增量。本地的社会资源将同时面向居民和游客,本地的公共服务也将同时被居民和游客享受,城乡公共管理必须创新理念和手段,才能让市民和游客都满意。此外,在发挥好旅游民间外交和人员往来的先天优势,出境旅游既负有向世界展示开放、友好、繁荣的中国及其公民形象的使命,同时,境外中国公民包括旅游者的安全、境外中国资本包括旅游投资的安全和利益,也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创新制度安排。
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五年规划,既要考虑当地常住人口的发展需求,又应考虑旅游者的增量因素。对于那些处于旅游交通节点和拥有垄断性、独特性旅游产品的目的地来说,区域内公共交通设施更需预研游客数量的变化。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因为达到容量上限,不得不停止接纳大量国际航班、航线,实际上形成对入境旅游的制约。重大旅游项目的投资必须同步作好交通规划的调整,否则不仅项目本身的客流受影响,所在地的交通秩序也会受干扰。在大力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基础上,各地还应重视支线航空、“城-郊”和“城-景”快线,特别是国内二三线城市间需要大量开通支线航空,把游客向航空交通分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蕴藏着大量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更需合理规划各类交通设施,将游客流导入这些区域。旅游目的地间的联络线路、码头车站的布设、旅游厕所、旅游咨询和集散中心、自驾车停车场及营地设施等,都需要在数量、类型和规划布局上适应客流的变化。
四是在公共信息服务上,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公共信息往往具有宏观性和权威性。公共信息服务不仅对于保障游客知情权和引导游客的流向十分管用,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足够的项目信息和同业资讯同样重要。公共信息服务做得好,可以把政府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传递给旅游行业和相关产业,传递给旅游消费者,成为十分有效的宏观管理手段。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公共信息服务需要更多地创新发布手段和信息内容组织方式,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在旅游产品供给上,旅游企业要大力改造传统旅行服务模式,以“旅游+互联网”思维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在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交通等领域推进智慧旅游方案,加快线上线下旅游服务平台共融共建,培育新型商业生态圈。投资者应瞄准旅游消费升级需求,依托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有效挖掘入境高端需求、邮轮旅游、健康旅游、老年旅游、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增加精品酒店、主题酒店、乡村民俗等住宿设施建设投入,针对性开发在线租车、租房、送餐等度假旅游新服务。传统景区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体育等融合发展,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动漫、影视等时尚、年轻元素,增强吸引力。森林、水域、乡村、自然保护地等通过科学发展生态旅游,既满足旅游者需求,又可为当地催生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和健康、养老、研学、运动等的结合,会大大延伸生态旅游产业链条,是今后几年旅游消费新的亮点。企业还应培育公益文化,关注老年、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旅游福利,做好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服务,建立优惠制度。
六是在高端旅游装备供给上,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旅游高端装备如邮轮游艇、房车、观光飞机、景区索道、先进游乐设施等,以及登山、滑雪、露营、探险、潜水、滑翔等特殊旅游装备上大量依赖进口,这些装备附加值高、安全性能要求高,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在采购时越来越看重技术标准和品牌效应,在这一领域耕耘,既有市场需求支撑,又能提升制造业水平,政府、金融、证券交易机构、保险和制造业等各方可以通力合作,在制定完善安全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投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国外先进制造企业或开展合作、进入创业板融资平台、提供消费保险合作等,打开一片新天地。
七是在特色商品供给上,出境游客的“爆买”实质上是消费升级的信号,把出境游客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关键是提升我国消费品的质量和信誉。旅游是百姓的异地生活,游客的购买能力不仅限于旅游纪念品上,从奶粉、尿不湿到葡萄酒、香水,游客几乎购买市场上销售的任何商品。由于人们在旅游状态下更易作出购物决定,旅游购物市场的潜力因而远超同等数量的普通居民。因此,应优先推进当地名优商品进入旅游者视野,一些包含了当地文化的老字号商品、民族手工商品、传统优势商品,应加快包装设计、营销理念创新,一些新型优势商品应加强品牌塑造,完善品质保障。政府和机构可采取纳入官方宣传推广、在机场码头口岸等旅游者通过区设置购物点、增设出入境免税店、政策扶持龙头和创新企业、开展品质认证和引入品质保险等,对坚持品牌化生产的企业给予支持。
八是在人才的供给上,政府之手应继续在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域如偏远贫困地区、基层旅游管理者、生态旅游开发者、特定语种导游及旅游大数据领域等发挥作用,由于人才成长的周期性,市场之手在调节人才供需上,往往无法应对需求的快速变化,面对我国旅游市场新的黄金增长期,不断增加的消费新需求,人才培养也面临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以导游和讲解员为例,既需要旅游院校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培养,还要有人才自我的成长,特别是在专业知识场所,应开放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和退休技术人员无障碍进入导游领域。在行业大批量需求的服务人才方面,网络培训、专项训练效率更高。在传统旅游人才之外,未来市场将提出更多新的人才需求类型,如生态旅游、健康旅游、特种旅游、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和管理服务人员,低空飞行、游轮游艇、房车设计维护、老年旅游等驾驶、陪伴、服务、管理、技术支持等人员。旅游消费升级必然刺激产品更新和创新,而产品更新和创新又以相应的人才为根本保障,市场需提前传递相应人才的需求信息,才能满足产业发展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是旅游消费新的释放期,消费的升级将倒逼供给侧各方创新,旅游业必须更好地满足正在升级和变化的旅游消费,才能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