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经验与当下问题”学术论坛今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电影批评还能影响电影吗”或者说“影评的力量究竟还有多大”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到本月3日晚,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但是优质国产片不多,特别是票房高的国产片质量不高。在反思这种情况时,有一种观点是电影批评界本身缺乏真正的评价标准,传统影评人的观点可能还不如网络影评的影响力大。
与会专家都认识到传统电影批评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面前正在式微,对电影创作和电影观影者的影响越来越小。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表示,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是资本的奇观,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疯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被理性所指导,这时候批评者即使有此心也无此力。最典型的是现在流行的IP电影,本来IP无可厚非,但当一个IP被多次倒手获利,使得电影在开拍前就疯狂植入广告,电影制作完成就收回成本,已经无视电影是风险投资的事实,长远看肯定对电影品质有影响。
现在反而是网络影评或许还能对观众有些影响,“网络时代人人都是影评人”究竟对电影是好还是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卫认为,原来靠影评人在传统渠道才能传播声音的模式在互联网面前已经土崩瓦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互联网一方面给普通观众发声的机会,一方面也让专家的声音有了更多途径被观众听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说,自己做学生时曾经参加过影评大赛,那时候数十万人参与,一方面反映了电影批评的火热,一方面也是因为评论渠道的单一。现在网络评论无疑对普通观众的影响更大,他曾经在网上评论过韩庚主演的某部电影,所有韩庚的粉丝都在骂他。批评家的观点未必都对,网上的声音也未必理性,从艺术到媒介的转型,有可能是理解电影新的路径。
“不要哭,不要笑,先要理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引用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话说,中国电影的品质将在观众的选择中不断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