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 戴中久
中新网12月24日电 近日,由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广西自治区商务厅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蔬菜品牌大会在南宁市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熊家军,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出席大会并致辞。戴会长表示,中国蔬菜品牌大会秉持“品牌建设”为核心,围绕“成就品牌,创新品牌”的主题,积极推进我国蔬菜品牌建设,为行业树立一批典范品牌企业、品牌基地、品牌产品,搭建一个农产品企业成果交流的共享平台。
同期举办的中国蔬菜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女士、首都经贸大学陈及教授、一亩田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先生、广西壮乡河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迪山先生出席并发表了演讲。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任兴洲
姚景源先生就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生动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未来五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我们的任务相当艰巨,蔬菜和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蔬菜流通行业和农民的脱贫致富走向小康至关重要。任兴洲女士着重讲了供给侧改革与蔬菜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现在市场呼唤优质、安全的蔬菜产品,重点需要从供给侧解决品牌产品的生产、加工问题,组织化、规模化、产品化、标准化建设。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也必不可少。
随后,首都经贸大学陈及教授围绕“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进行了演讲。广西壮乡河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迪山就企业品牌发展的先进经验做了分享。
一亩田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 高海燕
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发表了主题为《“互联网+”:重塑农批价值》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两个变化一个不对称。一个变化是互联网正在改变农产品流通顺序。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是先有物流后有最终买卖,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流通是先有直接买卖(本质上是信息),后有物流。这个交易顺序变化的一小步,带来的是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一大步。不仅仅对减少物流浪费、环节损耗有重大帮助,而且对形成“消费决定生产”的农产品行业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在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或者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意见”可以直接向生产者传递,这对形成农产品在田间地头的产品成品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一个变化是农民网民化率越来越高。互联网在农村正在快速普及。农民上网行为正在完成从娱乐到社交到消费的转型,成为推动农产品电商化的重要因素。一个不对称则是指,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互联网化程度与市场规模十分不匹配。2014年,整个农批市场的农产品销售规模接近4万亿,而同时期的农产品电商交易额为1000亿。这个悬殊一方面说明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低、互联网水平弱,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中国式机会比任何国家都大。
高海燕谈到,2014年中国手机用户12.9亿,手机上网用户8.83亿,农村(农户)手机普及率基本达到了90%。农批市场的商户基本上都是手机用户,智能手机在农民合作社、农村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中的应用比例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以一亩田平台为例,90%的用户对交易信息的获取是来自手机。手机与互联网的充分融合,从通信、娱乐、社交、消费、管理,几乎已经“无所不能”了。因此他认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互联网化,应该直接移动化。让手机推动农批市场交易和服务上的“单一窗口化”在技术实现上、在使用习惯上、在用户价值创造上,都没有问题,今天要思考的是手机还不能干什么而不是怀疑手机能做什么?买卖双方、市场管理、服务各方可依托手机开展信息管理、交易管理、关系管理、数据处理(开发)等,这样可大大推动农产品流通中交易、服务、数据传递的效率。当然这本身要基于信息化的农批市场、电商化的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化的服务资源共同合力推动。一亩田既是在农产品流通中如何让手机单一窗口化的思考者,也是手机单一窗口化的电商实践者。他说,毫不夸张的说,今后在农产品的买卖上,不再靠运气,而是靠“手机”。
高海燕在演讲中认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被互联网化改造的节点正在迫近。互联网和电商不应该被视作传统行业的竞争者,而应该被看作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生产力”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