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朔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她是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她是中美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区秘书长,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教育,创办哈佛史特教育学校,希望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不仅如此,她还致力于公益慈善、爱国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无私的大爱筑起公益助学之路。
她就是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培训中心副主任冯子朔。
出国 改变更多青年的思想
为何出国留学?拼了命考去美国读书,自以为人生会变得不同。实际上,中国的高材生到了美国后,并不能受到国内这般的推崇与尊敬。冯子朔从出国留学开始说起。
父亲是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冯子朔继承了家庭最优秀的基因,3岁开始接触计算机,7岁时就树立了考取博士的梦想,但从未感觉成长环境的优越,一直在努力学习成长。
在美国留学期间,起初“中国人”三个字在冯子朔心里就像一个标志,它是整个民族的价值。她用心深造,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联谊活动,一心想做最好。
渐渐的,她发现周围的同学都不喜欢与她交谈,反而觉得自己钻入了死胡同,因为她越是努力,越少同学与她再交流,在同学眼里,却成了呆板、无趣的典型。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学问道:“子朔,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冯子朔很坚决地回答道:“我要做一个备受尊重的中国人。”
同学笑着对她说:“不不不,这不应该是人生的意义。这,只是根本。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根本,并不是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要精彩,而不是像一根木头桩子似得,每天傻傻地立在一个地方,等待腐烂。”
同学的讲话让冯子朔醍醐灌顶。她将人之根本,当成了人生意义,使自己变得沉闷,到最后,原本是本心之事,竟变成了包袱!“若我在别人眼中是块等待烂掉的木头,又怎么会成为备受尊重的中国人。”冯子朔说。
于是,我开始试着恢复自己原本的性格,爱说,爱笑,并试着去融入国外的生活,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个世界,用更加独立的思想为明天点赞。
在确定好自我价值观后,冯子朔开始观察周边的中国人。“他们很多都像我初来美国时那般,不是想镀金,便是要闭关自封,或者忙着拜金,再者一片迷茫。有少数清楚自己的目标的,一直在奋力前行。”
“我想,我可以站出来,引领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美国的留学生活,不让他们走太多的弯路,浪费太多的时间。”冯子朔这样想便这样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最难改变的不是人的一些习惯,而是……思想。
回国 开辟中美教育有力篇章
思想才是最难撼动、最难改变,也是最难折断的东西。
留美回来后,冯子朔开始用心钻研中美文化教育的差别,更多更好地吸收美国的优质文化,希望将美国教育中好的一面全部打包回国,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开辟新篇章。
“收集资料的日子,既枯燥乏味,又充满了惊喜。我如同小爱丽丝,在巨大的森林里寻找着我要的珍宝。”在冯子朔看来这种行为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和帮助,让她一路行来,倍感开怀。
毕业后,她打包好中美文化教育的丰厚知识,如同满载而归的猎人,回到了燃着炉火的温暖小家,开办了“哈佛史特教育学校”,让美式的教学方式,在中国传统古韵的衬托下,得以更好地传扬。二者相辅相成,必然事半功倍。
上课,不再是沉闷的内容,而是一场生机勃勃的旅行。考试,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一场肯定自我的评定。
回国后,冯子朔创办哈佛史特教育学校致力于中美文化教育。冯子朔供图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普及这种教学方式,冯子朔开始着手公益事业,希望凭借自己的星星之火,燎起这片渴望重新生长的草原!
“要兼济天下,要有所作为,我总心怀希望,在美丽中国,常常会听到‘影响力’这三个字,我们希望给孩子和当地社区带去更大的影响。”对于冯子朔来说,她一直想带给学生一种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种希望。
“我是一个心怀希望的人,这是我觉得自己最好的品质之一,也希望可以把这种最宝贵的东西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正因如此,冯子朔愿意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帮助一群素未谋面的孩子们。
经过调查,冯子朔得知长春自强小学和德惠24中学是省内贫困校,两所学校一共300多个学生,其中自强小学共100多个学生,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孩子多数是当地农民工子弟。虽然处在长春市中心,但却又属于“灯下黑”的地区,学校只有20个老师,师资严重缺乏。教学设施极其简陋,孩子们对外界事物了解的程度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步,看似很多但其实了解的很少。
“他们享有着长春城区的教育体制但是自身的基础却远远达不到城里孩子的水平,认知能力等远远赶不上城里的孩子,他们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于是她决定向这里的孩子们捐助平板电脑,还聘请外籍美式英语教师为该校学生每周上一节课,这份善举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和家长。
由于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的缺失,在学校并没有做到完全分科,老师们都身兼数职,教几个科目。如果可以整合师资,分科到位,对学生、对学校非常重要。在冯子朔看来,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人际交往的培养比学习成就更重要,这样他们到了初中、高中才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应对自如。
“教育对我的意义很重大,如果没有接受那么多教育,我想不会明白自身的价值而想要急切地去实现这些自我价值。”在回国后冯子朔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更让她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冯子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若现在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一定会笑着回答:“以公益助学,以美式教学,以爱国为学,成就了我的人生意义。”
品格高于一切,冯子朔公益助学之路这一坚持就是整三年过去了,不间断地关注着自强小学和二十四中学,奉献着她的爱,用涓涓细流般的情感温暖着学生。
爱国 鼓励青年励志向善
冯子朔和哈佛史特学校的学生一起。冯子朔供图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冯子朔带领哈佛史特教育学校全体师生来到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和长春伪皇宫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
冯子朔说:“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深感祖国的英雄儿女不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抗日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她不断鼓励青年学生要爱国励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今年8月28日,冯子朔组织学校的师生和多位烈士的后代来到北京,开启了红色之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白石桥老干部服务管理局第四离休干部休养所内,见到了92岁高龄的老红军刘乐棠先生,“他慷慨激昂地讲述曾经在地道战中勇敢打鬼子的场景,说到东北同胞被残害迫害时,老人仿佛回到了过去,潸然泪下。”
回忆起当初的场景,冯子朔依然清晰地记得刘乐棠老人语重心长话语:“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少年强则中国强,你们一定要从小好好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与国家的人。”
外公曹也鹤在他七八十岁的时候还会坐着写书,甚至在病床上还在撰写著作,正是因为外公的鼓励和引导,让冯子朔从小就树立坚持不断学习的信念。冯子朔在外公去世之前才得知,外公不仅仅是一名教育家,更是抗日英雄。
“其实我也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冯子朔告诉记者,外祖父曹也鹤在抗日战争期间利用在《黑龙江民报》担任副刊编辑,利用翻译日文资料机会,获取情报,为东北抗联传递情报,并经常在副刊上发表反满抗日思想的文章。后被捕入狱遭受日军各种非人的折磨和酷刑,但外祖父依然忠诚国家,信念不灭。